近年来,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将项目建设一线、改革攻坚一线、乡村振兴一线、社会治理一线等重点工作一线作为年轻干部历练的平台,推动干部在实践中砥砺品格、锤炼作风、增长才干。(2月28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当青年干部褪去书卷气、沾满泥土香,当会议室里的蓝图转化为车间田头的实绩,一套培养新时代“实干尖兵”的锻造体系正在显现其独特价值。将年轻干部推向改革攻坚、乡村振兴等“四个一线”的做法,不仅为地方发展注入活力,更折射出干部培养理念的深刻转变——唯有经烈火淬炼,方能成百锻精钢。 育苗先培土,深耕能力生长的营养基。好苗离不开沃土,干部成长需要适配的实践土壤。培育专业型干部不能停留于会议室“浇水施肥”,而要在产业发展、矛盾调解等具体场景中“开畦筑垄”。建议建立“需求感应系统”,实时捕捉基层治理中的能力缺口,动态调整培养方向。例如针对数字经济崛起,可增设数据治理、智慧农业等“新型苗圃”,让专业培育始终跑在问题前面。 淬火重控温,把准实践锻炼的火候表。一线历练不是“一放了之”,需要精细的过程调控。接收单位不能当“甩手掌柜”,应建立“淬火日志”记录干部在矛盾调解、项目推进中的具体表现。建议开发“成长热力图”系统,用红黄蓝三色标注干部在沟通协调、应急处置等维度的能力变化,既避免“高温过载”导致畏难情绪,又防止“低温夹生”影响锻炼成效。 锻打讲章法,锤炼解决问题的组合拳。专业能力的锻造需要系统性锤打。建议构建“模块化实训体系”,将复杂工作拆解为政策解读、群众工作等标准模块。就像铁匠交替使用大小锤,通过“理论淬火+实践回火”的循环锤炼,帮助干部既掌握招商引资的“锻造型技能”,又具备化解纠纷的“精修型功夫”,真正成为多面手的“复合钢”。 质检立标尺,构建能力认证的度量衡。干部培养需要看得见的成长刻度。除了传统的评分评优,可引入“能力信用卡”制度,记录干部在攻坚任务中获取的专项“技能积分”。当积分达到特定阈值,自动解锁更高阶的实践岗位,形成“锻炼-认证-晋升”的良性循环。这种可视化成长路径,既破除论资排辈的积弊,又能激发干部持续精进的动力。 保养防锈蚀,架设长期成长的防护网。干部培养不是“短期集训”,而要建立长效防护机制。建议设置“三年成长观察期”,对经历一线锻炼的干部进行跟踪回访。像保养精密仪器般,定期给返岗干部“加注润滑剂”——通过跨部门轮岗保持业务敏感度,借助导师帮带弥补能力弱项,用持续的知识更新防止“技能锈蚀”,确保专业能力历久弥坚。 这场始于基层的干部锻造实践,本质上是新时代治理能力建设的创新探索。它昭示着一个朴素真理:干部的成长曲线当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当更多地方懂得用实践熔炉淬炼干部、以精准锻造培育专才,我们就能收获更多既懂“图纸设计”、又会“车间操作”的复合型治理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锻造出源源不断的人才钢火。(作者:张克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