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理论

旗下栏目: 广东 国内 国际 时局 理论

让基层治理回归“实效”

来源:新尧网 作者:新尧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4-10-22

近日,半月谈发表题为《警惕基层陷入“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怪圈》的文章引起热议。文章指出,随着基层治理任务的增多和压力的加大,部分地方陷入了“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怪圈。过多的量化考核指标不仅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还导致治理效果下降。如何跳出这一怪圈,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笔者认为,基层治理应从“数字化”向“实效化”转型,考核指标要精简务实,重在效果,而非单纯的数字游戏。

基层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国家政策的落地实施。然而,过度依赖量化考核,正在侵蚀基层治理的实效。考核指标的初衷是通过量化手段明确治理目标、评估工作成果,然而越来越多的指标让基层工作者深陷“数据化考核”的泥沼,忽视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许多地方的基层干部不得不为应付检查而疲于奔命,频繁的排查、冗长的汇报和复杂的数字统计成为工作重心。这不仅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还让干部们陷入“为了指标而工作”的怪圈。例如,一些地方在短期内要求完成大量的排查工作,但排查的质量和结果往往不如预期。尽管数据上看似完成任务,但实际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这种现象无疑偏离了基层治理的根本初衷,即通过务实的行动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治理效果,也加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滋生了形式主义。一些干部在面对繁杂的考核任务时,不得不采取应对策略,如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如何达成“表面达标”,而非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形式主义的加剧,不仅削弱了干部的责任心,还让基层治理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与此同时,过多的量化任务让基层干部对治理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渐下降。与其说他们在服务群众,不如说是在完成“任务”。当工作重心变为应对考核指标时,干部们自然无暇顾及实际中的问题处理和民生需求,久而久之,责任感被逐渐消耗,工作也变得敷衍了事。许多干部甚至形成了“只求不出错”的心态,消极应对,治理效果随之打折扣。

此外,频繁的指标调整和任务加码,增加了干部们的焦虑感和负担。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不断压榨基层资源,忽视了干部们的实际承受能力。考核中的“数字化”思维,不仅不能推动基层治理的实际进步,反而让本应为群众服务的干部们陷入了内卷和形式主义的泥潭。

要破解“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怪圈,关键在于改革现行的考核体系,将工作重心从数字化转向实效化。考核的目标不应仅仅是为了完成数字任务,而是要真正服务于人民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考核指标应当精简务实。上级部门在设定考核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情况,减少不必要的检查任务,降低对数字化达标的过度追求。考核标准应更加灵活,以结果为导向,而非单纯依赖量化的数字指标。例如,在某些复杂的治理领域,数字指标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治理的真实情况,此时,更应依赖于对治理成效的综合评估,包括群众的满意度、问题解决的实际效果等。其次,应赋予基层干部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度。基层工作环境复杂多变,不可能一成不变地用同一套量化指标去考核所有地区的治理情况。上级部门应鼓励基层干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自主决策,而不是机械地执行命令。通过给予基层更多的灵活度,干部们可以因地制宜地处理问题,真正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最后,考核体系的改革还应注重长期效果和可持续性。当前,许多考核指标追求短期见效,忽视了治理工作的长期性。一些地方为了完成短期任务,不惜透支干部的精力,最终的结果是治理的效果昙花一现,难以持续。因此,考核标准应更加注重长期的治理成效,考量是否切实改善了民生问题,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并以此为唯一标准。(作者:胡海)


责任编辑:新尧网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