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组织部门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突出政治标准,找准切入点、多角度绘成链、由线覆盖面,画好、画实、画准干部的“政治画像”,确保选出来的干部让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 干部考察是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一环,此过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直接关系到选人用人的素质与公平性。如何为干部绘出精准、逼真的“画像”,应当是组工干部必备的核心技能。“画像”的真实度、细致度与鲜活度,关系到干部个人的发展、组织部门正确选拔人才的能力,以及地方政治生态的健康与否。 “画像”轮廓要“准”。绘制肖像画第一步是勾勒人物“轮廓”,只有抓住特征,构图精准,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情况。组工干部在准备为被考察干部“画像”时,要先收集职位、年龄、工作经历、奖惩等方面的信息,还需了解其单位及家庭情况——环境利弊会直接影响工作状态和生活态度。要听取干部“直属领导”“服务对象”和“身边同事”之评价,重视干部自我认知和评价,用心聆听其思路、立场及认知水平。在为干部“画像”时,突出其与众不同的特点,通过捕捉干部明显的个性特征,精确描绘出其形象轮廓。 “画像”结构要“活”。在构图基础上,肖像画重点在于面部结构的细致入微,如明暗对比,这样才能令画像生动且富有血肉。同样地,为绘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干部形象,组工干部需通过“实笔”深描慢刻,使形象透彻而灵动,体现出干部的“气质”。密切关注干部个体的成长轨迹,进行长期观察,做到对干部的全面了解;坚持正反结合,既要肯定干部成长中的成绩,又需指出存在的不足。综合分析多方信息,揭示本质。在绘画面部结构时,需有所侧重,不要平均用力,提炼出三至四个最显著的核心特征,达到神似、意至、形象鲜活的效果。 “画像”调子要“亮”。完成总体构图和面部结构后,接下来就是给肖像画上基础调子,皮肤色调需富有弹性,明暗交界柔和过渡。为使干部形象的“基础调子”亮起来,要聚焦干部的“闪光点”,区别主流与支流、重点与次要,以发展的、历史的视角评价干部。要特别强调关键时期的表现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事迹,浓墨重彩地记录,辅助性工作则简述轻描。而且,考察对象外貌特征、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应细致描绘,让整体“调子”更具灵气,使干部形象立体直观、富有传神之感。 “画像”收尾要“细”。塑造出人物轮廓并完善面部结构、上色后,在最后的整理阶段,需注意细节的精雕细琢,随时调整不准确的地方,避免灰花现象,让‘画像’丰满充盈、生动有神。组工干部撰写考察材料时,应注重收集反映干部个性的信息,对大多数干部共性的特点,需在具体表现形式及程度上有所区分。避免内容模式化,保留独特个性,听得懂弦外之音,对“画像”深入加工,细节打磨,真正凸显一位干部的鲜明特色,从而“画”出栩栩如生的干部形象。 总之,“画像”的精准与否,是组工干部业务能力的试金石。只有通过细致的构图、鲜活的结构、亮丽的调子和细致的收尾,才能动态、生动、真实地呈现一位干部的全貌。选准用顺干部,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既关乎个人成长,也影响整体风气,终将在稳健前行的过程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作者:何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