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手机

旗下栏目: 科技要闻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莫让“生态体验”变成“生态破坏”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光明日报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3-12

  CFP

  编者按:从北极冰川到热带雨林,从国内到国外,以自然环境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正在成为人们观光的热点。然而,生态旅游在推动“眼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带来很大挑战与威胁。例如,有的游客在古建筑上任意攀爬划刻、违规拍照;有的游客随意采摘植物果实茎叶、损毁园林树木;有的游客故意追逐打斗、虐伤野生动物,甚至乱捕滥食野生动物……

  以下,本栏目的两位作者从各自角度,表达了对生态旅游中不文明现象的看法与建议。

  取乐时不要忘记它们也有苦乐

  刘凡渝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撰文称,在世界各国生态旅游蒸蒸日上的同时,作为其保护对象的动植物种群却面临威胁。为此,生物学家不无担忧地发出警告:在一些旅游景区,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使动物日常生活紊乱、压力增加,进而微妙地影响到健康与繁衍生息。例如,在加拿大的曼尼托巴,在寒冷的冬天本应休眠的北极熊由于受到人类的侵扰而焦虑不安,提前进入捕猎海豹期。在新西兰的奥塔哥半岛,长着黄眼睛的小企鹅频繁受到旅游者惊扰,10%以上体重下降。由于观赏者众多,企鹅的聚集地越变越小,直至消失……可见,在旅游者观赏取乐时,动物的苦乐和生存需要往往被忽略掉了。

  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待动植物的态度如何,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千百万年来,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相互依存、制约,通过千丝万缕的食物链和营养金字塔才得以共生,自然界的秩序才得以和谐、自洽——也就是说,人类只有与动物、植物等生物体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才能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而生物多样性的“生命之舟”如今却陷入了失去平衡与稳定的困境。

  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认为,目前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已经超过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而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几乎无法逆转。因此,提醒已经在生态旅游或将要进行生态旅游的游客:在游玩过程中肆意取乐时,请不要忘记野生动植物也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尽量不要去打扰它们。

  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吴学安

  “生态旅游”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提出。30多年来,其内涵不断扩充,但有两个要点始终不变: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它们不应受到损害。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景区借打造生态旅游之名,不惜竭泽而渔,破坏原有生态。这种过度开发主要表现在:不限制游客数量,严重超容量、超负荷运作;置植物发芽、动物繁殖的生态敏感期于不顾,仍然照常开展旅游活动;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办事处官员曾经这样形容:“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被逼着乔装打扮出去赚钱。”此外,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生态之旅变成污染之旅。例如在景区乱扔垃圾、随意踩踏花草、攀摘树木、戏弄野生动物等,把生态风景区糟蹋成岌岌可危的“生态碎片”。

  无论是陶冶人们的身心、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还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生态旅游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关部门应该对生态旅游加以引导和管理,核心之一就是把握住生态资源承受能力的“底线”。

  作为经营方,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开发促进保护”的基本原则,对景区实行严格的功能分区。其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应禁止任何非保护活动,缓冲区只允许从事研究观测活动,只有实验区才可允许从事旅游等活动;同时,要科学确定、严格控制生态旅游容量,把游客数量限定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对于游客而言,参加生态旅游时一定要具备基本的生态保护理念,举止文明,善待自然。见到鸟虫鱼兽尽量不要去打扰,要学会静观默察、敬天悯物,可以通过摄影、写生、自然探究等活动充分感悟和欣赏自然。换句话说,就是“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这才是一个成熟、文明的游客应有的行为。

(责任编辑:王蔚)

责任编辑:光明日报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