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斯达黎加圣何塞一所实验室中,一名工作人员在研究一只埃及伊蚊的幼虫。 2月15日,我国确诊第2例寨卡病毒患者。该患者由委内瑞拉回国,系在入境口岸首次检出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与此同时,春节假日期间,我国发现的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经过江西省赣县人民医院隔离及医疗专家精心会诊治疗,患者临床出现的发热、腹泻、眼痛、皮疹、眼结膜炎等症状已全部消失。经对患者血清、尿液、唾液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转为阴性。目前该患者痊愈出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认为,这一情况在预料之中,不会对我国的寨卡病毒防控形势产生大的影响,寨卡病毒在我国大面积流行的风险依然很低。 去年底,美洲多个国家相继发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这种可能影响孕妇并导致新生儿畸形的病毒到底有多严重?这是个什么样的病毒,目前有什么样的预防与治疗方式?中国又面临着什么样的传播风险?对此,解放军第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徐哲进行了解读。 什么是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一种新出现的蚊媒病毒,“寨卡”是乌干达语“Zika”的音译,意思是“杂草”。1947年,一只从乌干达捕获并准备用于黄热病科学研究的恒河猴突然出现了发热的症状,之后研究人员从这只猴子体内分离到一种新的未知病毒。由于这只猴子生长在乌干达的杂草丛中,遂把其体内分离出的新发现的病毒命名为“寨卡病毒”。1948年,从乌干达的非洲伊蚊体内亦分离到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一名成员,为正链 RNA 病毒,其结构含有包膜和二十面体蛋白衣壳,与登革热病毒、黄热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等虫媒病毒属近亲。 在人类,这种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疾病称为寨卡热、寨卡或寨卡病毒病。自上世纪50年代至2013年,寨卡病毒病仅散发于非洲、东南亚、太平洋岛国的赤道附近的狭窄地域。2014年,寨卡病毒向东横跨太平洋传播到法属玻利尼西亚,然后到复活岛。2015年相继传播到墨西哥、美洲中部、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并在这些地区爆发,达到大流行的程度。欧洲、亚洲、大洋洲也有输入病例报告。 美洲蔓延寨卡病毒 2016年1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在日内瓦召开的特别会议上称,目前美洲已经有23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寨卡病毒感染。寨卡病毒正在美洲地区爆炸式蔓延,未来一年可能会有300万至400万人感染该病毒。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是否要将目前的寨卡病毒疫情宣布为国际卫生紧急事件,并就全球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提出专家性意见。 专家研究认为,寨卡病毒病主要通过生长在热带环境中、白天活跃的白纹伊蚊,如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现已知多种伊蚊都可以传播这种病毒。寨卡病毒的脊椎动物宿主主要是猴子和人类。人被带有寨卡病毒的伊蚊叮咬后,经过 3天到12天的潜伏期后,约1/5的感染者会发病出现症状。感染者在发病时期,血液中存在寨卡病毒,此时如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将在病媒蚊体内增殖,约10天左右,病毒进入蚊子的唾液腺,就具有传播病毒的能力,而当蚊子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时,这个健康的人就会感染寨卡病毒。此外,寨卡病毒也可能经由性行为、母婴垂直传播(在怀孕期间由母亲传染给胎儿)。 寨卡病毒之所以半个多世纪不为公众所知,是因为它引起的症状比较轻微,类似登革热的温和形式。80%的感染者并无任何症状,只有约20%的感染者会出现轻微症状,如发热、红色皮疹(多数为斑丘疹)、头痛、关节疼痛、非化脓性结膜炎等,通常不到一周症状即可消失,出现重症需要住院治疗者并不常见,极少因寨卡病毒感染死亡。 近期有研究结果提示,病毒感染可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症状,其因果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确证。如寨卡病毒感染可能与格林巴利综合征相关。GBS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引起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2015年初,巴西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后,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被证实可引致命并发症 巴西卫生部2月11日宣布,感染寨卡病毒会引发致命的并发症,并证实2015年巴西有3名成年人死于这种并发症。这3名成年人分别于去年4月、6月和10月死亡,在他们的遗体中均检测出寨卡病毒。其中一人死于寨卡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另两人死于寨卡病毒引起的其他并发症。巴西卫生部表示,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寨卡病毒不仅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症,而且对成年人也会引发致命的并发症。数据显示,截至1月30日,巴西共收到新生儿小头症疑似病例4783例,已确诊404例,其中76个新生儿死亡。 近期有研究结果提示,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后,新生儿畸形的风险会增加,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或死亡。2015年11月,科研人员从巴西出生的一例小头畸形的新生儿身上分离出了寨卡病毒。2015年,巴西共报告3530例小头畸形患儿,与2013年的167例和2014年的147例相比,小头畸形数量呈现指数级增加。巴西科学家的最新研究确认,寨卡病毒可在孕妇妊娠期间“穿透”胎盘,是导致巴西新生儿小头症激增的主要诱因。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也提示:小头症畸形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但寨卡病毒似乎是主要可疑因素。 因小头畸形患儿大脑发育不良,易导致儿童智力障碍、身体发育迟缓和癫痫发作等严重后果。由于担心寨卡病毒可能会干扰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导致胎儿流产、新生儿小头畸形并留下后遗症、甚至死亡,2016年1月22日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对加勒比海和拉丁美洲14个国家或地区发布旅行警报,称蚊子叮咬传播的寨卡病毒正引发疫情,公民应慎重前往上述寨卡病毒病流行地区,孕妇尤须警惕。拉丁美洲多个国家的政府公开呼吁妇女推迟怀孕以规避新生儿小头症的风险。哥伦比亚寨卡病毒病疫情严重程度仅次于巴西。该国有超过1.35万人感染寨卡病毒,出现约百名小头症婴儿,预计2016年感染寨卡病毒患者可能多达60万人,政府建议本国妇女推迟8个月再怀孕。萨尔瓦多卫生部建议育龄女性避免在2018年前怀孕。哥伦比亚、洪都拉斯和厄瓜多尔也发出了数月内避免怀孕的建议。 疫苗临床试验需一年半 世界卫生组织2月12日通报说,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的关系有望于数周内得以确认,目前美国和印度研制的两种寨卡疫苗进展最为理想,但开启大规模临床试验至少还需18个月。 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玛丽-波勒·基尼当天在日内瓦举行的记者会上说:“我们对寨卡病毒相对缺乏了解,因而疫苗研发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不过基于埃博拉疫情中的研发经验,世卫组织在应对寨卡病毒时,在研发方面进展迅速。” 据介绍,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发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疫苗和印度巴拉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灭活疫苗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寨卡候选疫苗。 多数寨卡病毒感染者没有明显症状,如何快速确诊感染者是一大难题。基尼说,以实验室为基础的寨卡病毒检测方法(绝大多数为非商业性)为更好理解此次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们急需经过验证并能广泛采用的研究成果、临床管理和监测手段。 链接??? 我国“寨卡”流行风险较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出血热室主任李德新研究员介绍,随着当前全球人群流动加速,尤其是春节期间旅游、返乡人群增加,寨卡病毒病例传入我国的风险是可以预见的,我国卫生计生和疾控部门也已对此做出了安排和部署。 他认为,寨卡病毒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感染。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蚊媒活动较少。因此,此次输入病例引发传播并进一步扩散的风险极低。但疫情防控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按照相关诊疗方案和防控要求,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严防疫情传播扩散。 他提醒春节期间外出旅行的人们,寨卡病毒病不仅仅在拉美蔓延,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疫情传播,大家在去往这些地区时,应通过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衣物、使用蚊帐或防蚊网等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咬。尤其是有孕妇或计划怀孕的家庭,更要做好防蚊措施。 防蚊叮咬是有效防护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网站介绍,防止寨卡病毒感染的最有效保护方法就是防止蚊虫叮咬。所以,在流行地区生活或去这些地区旅行时,应注意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等,同时注意关闭门窗、使用纱窗及蚊帐,避免蚊虫叮咬。另外注意将居室内或居家周围的水桶、花盆、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排空、保持清洁或加以覆盖,防止蚊虫在这些容器中孳生。如果你近期曾在有寨卡病毒病的国家或地区居住或旅行,并出现了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应考虑感染寨卡病毒的可能。但要最终确诊是否感染,还需要通过血液检测等实验室诊断。 (责任编辑:王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