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广受关注,充分证实了新媒体对科学传播的“助攻”作用。这也说明一方面科学传播不要被浮躁喧嚣的网络速食文化“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也要顺应开放共享的潮流,吸收新媒体特质更接地气 前不久,当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重大科学发现一公布,有关引力波的科普文章火速抢占微信朋友圈,网友直呼“连我这个文科生都能看懂,还看得热血沸腾。” 人们为深奥、抽象的科学发现“刷屏”,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它说明两个问题:公众对科学传播仍有着巨大渴求;优秀的科普文章借助新的传播渠道比如移动互联平台,能发挥更好效果。当前,科学传播迎来绝佳的发展契机。 细数朋友圈中关于引力波的文章,收获点击量和好口碑的双赢作品,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专业全面,简明扼要地阐释引力波的概念、发现过程和作用;二是通俗易懂,用生活化、接地气的比喻勾起读者的联想,比如“把时空比作巨大的橡胶膜”“发现引力波的难度就像在操场用显微镜找一个细菌细胞”;三是趣味横生,借助新媒体优势,在文中穿插图片、动画和视频,比如用《泰坦尼克号》男女主人公跳舞的视频说明引力波无处不在,用动画呈现两个黑洞的碰撞融合;四是充满情怀,“哪怕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将化为灰烬,我们依然能知道宇宙初生的那个黎明,和宇宙最终灭亡的那个夜晚。我们将凭知识超越时空”,读了这段令人热泪盈眶的描述,引力波不再是冰冷的科学术语,而是寄托了人类探索真理的无限温情。 重大科学发现的科普文章在新媒体平台呈现“井喷式”转发,反映出受众对科学传播的迫切需求,以及国内科学传播领域存在的缺口。朋友圈盛行的养生健康等科学常识以及转基因、激光等离子、黑洞漩涡等基础科学研究被越来越多人关注,而微信朋友圈充斥大量科学谣言的现象也从反面透露出科学知识的受关注度。尽管目前存在着科普文章良莠不齐、生涩难懂、错误百出等现象,但晦涩的是科学术语而不是科学,科学本身“平易近人”,它渗透于日常生活点滴,难懂与否取决于传播者的表达方式。在互联网上,优秀的科普文章往往能轻易地脱颖而出。 引力波火爆朋友圈,充分证实了新媒体对科学传播的“助攻”作用。新媒体让科学传播站在了“风口”上,只要内容够好,随时准备起飞。这也说明一方面科学传播需要保持定力,严谨客观地陈述科学事实,不被浮躁喧嚣的网络速食文化“牵着鼻子走”,不单纯为迎合受众走向“娱乐至死”,另一方面也要顺应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潮流,吸收新媒体特质,从而更接地气。 (责任编辑:王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