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上海自贸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战略,开展高新企业认定、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等十项创新试点——去年上海自贸区扩区以来,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联动备受关注。目前,“化学反应”开始发生,“双自联动”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蓝图初显。 扩区后的上海自贸区面积120.7平方公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积531平方公里,两大国家战略有约65平方公里的叠加区域。“‘双自联动’不是简单的物理联动,而是要形成投资贸易便利与科技创新功能的深度叠加和有机融合,从而产生‘1+1远大于2’的化学反应。”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沈晓明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记者采访了解到,主要有三方面的“催化剂”: 一是借鉴国际通行规则。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是自贸区的主要任务。去年下半年,接轨国际的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在上海等十个省市试点,这项试点的基础是制药合同生产(CMO),位于张江的跨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正是国内首个开展CMO的试点企业。 “没有开展CMO之前,每个新药研发企业要获得药品批文,必须自建工厂,而不能委托给其他企业生产。这等于说当一个家庭想要孩子的时候,必须证明自己有养孩子的能力。”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药业中国公司总经理罗家立说,如此一来不仅造成巨大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还使得张江等新药研发活跃区域的产业化困难重重。 借助“双自联动”的东风,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不但在张江落地,而且很快进入实施阶段。罗家立介绍,目前勃林格殷格翰与合作方建设的生物医药制造基地已有中试车间投入运营,首个试点产品是国内药企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 二是借助自贸区的保税优势。集成电路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也是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支柱产业。但集成电路在国内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是进出口环节增值税税负较高,会占用企业一大笔流动资金。 在海关总署支持下,“十二五”初期张江启动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保税监管试点,仅参与试点的展讯通信一家,减少资金占用数百万美元。自贸区扩区后,保税监管试点迎来“升级版”,从设计企业延伸到芯片制造企业、封装测试企业等全产业链,为集成电路企业带来的减负效应将更加明显。 三是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是自贸区的核心使命,尤其是在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方面。以口岸管理为例,原来货物进口,先要到海关清关,再到检验检疫部门去检验,每一次移动都是成本。为解决这个问题,“双自联动”方案提出,在张江建立关检联合服务中心,对进出口企业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整体通关时间有望从原先的2—3天缩短为6—10小时。 “口岸管理创新的要点,就是由货物去见监管人员,变成监管人员去见货物,从而方便企业的跨境研发活动。这对医药企业尤为重要,因为很多进口试剂都是低温保存,并且时限较短。”沈晓明说。 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表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载体。“双自联动”的实施,为打造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科创中心核心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责任编辑:王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