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猛(左一)给村民讲解免耕覆秸播种东农豆253的优势。 “想知道科特派干得怎么样,就看他通讯录里存了多少农民电话。”当记者询问是否能找到可采访的村民时,朱志猛一边翻查手机一边开玩笑说。 据统计,朱志猛手机里存了128个东发村村民电话,还有112个甘南县以及东阳镇相关工作人员电话,而东发村只有1200多户人家。 深入贫困村打出帮扶组合拳 东发村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东阳镇,是远近闻名的软弱涣散村、贫困村、难点村。全村户籍1246户,贫困户达106户、202人。 朱志猛说:“东发村是个合并村,历史遗留问题多,百姓积怨大。连续几任村书记都被村民上访告状,有的甚至被判刑,村级组织涣散,全村经济停滞瘫痪。” 2017年,黑龙江省委选派140个驻村工作队前往各个贫困村开展脱贫帮扶,朱志猛就是其中一员。作为东北农业大学驻村工作队的科技特派员,在过去一年里,朱志猛带领工作队实施了一系列科技帮扶,先后在东发村实施了“免耕覆秸播种东农豆253”“闲置水稻育秧棚栽培黑木耳”“林甸鸡养殖示范”“水稻良种繁育基地示范”“酸菜加工厂建设”等产业致富项目。技术组合拳打出后,效果初显,截至2017年末,东发村已有贫困户97户、183人脱贫。 在质疑中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东发村旱田多,有33170亩,主要作物是玉米和大豆,村民有一定种植经验,为此工作队帮他们引进了农业高产的新技术新品种。”朱志猛说。 工作队引进的东农豆253,是东北农业大学选育的适合第三积温带种植的优良大豆新品种,具有“三高”特性:产量高、油脂含量高、蛋白含量高。同时工作队还引入配套机械——东北农业大学自主研制的轻简型免耕播种机,该机械可在玉米秸秆还田情况下直接播种玉米、大豆。免耕覆秸播种模式可节省耕地成本,避免焚烧秸秆,实现经济环保双赢。 值得一提的是,免耕覆秸播种是东农自创的一种新模式。“不用耕地了,玉米秸秆直接扔地里还田,不用管了,与传统整地完全不一样了,还能增产增收,有这好事?”对这个新方法,东发村村民直摇头;对“三高”大豆新品种更是怀疑:“平时我们种大豆最高每亩也就产350斤,东农大豆能亩产四五百斤,吹牛吧!” 怎么办?“我们拿来做实验的对比材料、东农网页上关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报道材料、还有农业专家的评价,给农民看。”农民还是不信。“领着农民看,不如带着农民干!”朱志猛说,他和队员们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事做成。他积极寻求东农和地方政府支持,免费给农民提供豆种、化肥、农药和配套农机具,带着村民种大豆。 尽管如此,在播种前,还是有部分农民不相信新模式,偷偷按原来模式烧了秸秆进行整地,结果土地有机质和土壤墒情降低了,不利于喜水大豆的生长。秋收时,这块“不听话”的地和“听话”的地,亩产正好相差100斤。有了鲜明对比,今年春天,村民纷纷主动要求利用新模式种新品种。 为村民打造多种产业空间 “扶贫项目不能局限在原有传统产业上,还应拓展新产业。”大豆新品种推广成功,朱志猛并没松口气,看到村里很多水稻育秧棚育秧后闲置,他觉得这恰好可以用来培育木耳,他和队员们带领村民开展种植示范,同时引进北方优质鸡种——林甸鸡让村民养殖。多样化脱贫项目为村民打造了可选择的产业发展空间。 “朱老师把俺们农民当亲人,关心俺们农业生产,还帮我们农民和东农专家建立了微信群,有什么问题随时问。”东发村村民崔景全说。 2017年7月,在东农支持下,朱志猛牵头,东农、齐齐哈尔富尔农艺有限公司和东阳镇政府签订联合精准扶贫东发村战略合作协议:由东农提供科技支持、富尔农艺提供适合繁育的种子及种植方案,2018年建立了水稻良种繁育基地2440亩,同时带领农民到富尔农艺公司参观学习接受免费培训;并通过降低种稻价,增加收购价,达到农民增收目的。 朱志猛还结合东农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在东发村开始建设第一个酸菜加工厂,建成后可年生产乳酸菌发酵酸菜10万斤,提供就业岗位15—20个,带动6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贫困户利用自家小院闲置地种白菜不用运输就地加工成酸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进厂打工增加收入,酸菜厂利润分红还可增加收入。这些举措调整了种植业结构、延长了产业链、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朱志猛的美好愿望。 东农驻村扶贫工作队由三人组成,除朱志猛外,还有李其林和宁方勇。他们几个月不回家、很长时间不能洗澡都是常有的事。记者第一次见朱志猛时,他正在用钥匙艰难地和学校办公室的门较劲,他尴尬地笑着说:“很久没回来了,锁都生锈了。”掐指算来,他一年在东发村驻村时间已超过300天。 (责任编辑:王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