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看了《大国工匠》。在科学工程的建设中,‘工匠’类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也是国家的精英。怎么给他们回报,保障他们的利益?”拿着《政府工作报告》,看到其中屡次提及人才的重要性,纳米科技专家王琛委员把一个舆论热议多年的技术工人待遇问题重新提起。 王琛口中的《大国工匠》,是央视新闻的系列节目。它将镜头对准了8位不同岗位的一线劳动者。比如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的首席钳工胡双钱,靠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他也能加工出媲美数控车床的零件。 和胡双钱一样,很多技术工人不是项目负责人,也没有高学历。不过,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万宝年委员看来,他们在科学团队中不可或缺。“他们能做的事情,博士还真干不了!”做实验搞研究,仪器设备坏了,队伍里的研究人员都没辙,但来一个有经验的技术员,就能搞定。而技术工人的重要性,随着智能制造的兴起,益发突显。 就在这场讨论的前一天,5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上海团审议时,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想办法调动一线工人、制造业工人、农民工的积极性,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可是,这类人才也遇到了现实尴尬。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委员很有话讲,他要为自己队伍里的一名老师傅鸣不平:“我们所有个工人师傅,做得很好,从普通工人做到了高级工程师。可要退休时一看,‘工人转干’满十年才能享受干部退休待遇,他生生差了一年,还是得以工人身份退休。”蒋华良说,大略一算,这位负责仪器修理的工人,为他们团队节约了200万美元的修理费,是不可多得的专业人才。“技术工人的成长,讲究师傅带徒弟。但这种环境下,哪有年轻人愿意跟着他学呢?他自己现在也挺灰心,不想带。”蒋华良感慨,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给技术工人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给这支队伍更多重视。 (责任编辑:王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