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一个不服管的孩子?也许常和同学打架,也许逃课,也许还捉弄吓唬女同学。对于这样的孩子,许多家长非常头疼,甚至担心孩子将就此堕落下去,不会成才。 但是,孩子逃课、打架,是不是真的就没救了?面对顽皮淘气的孩子,该怎么教育才能使他们“浪子回头”?也许不需要,最新一期央视二套《遇见大咖》节目中,360公司董事长兼CEO周鸿祎,也曾经是一名爱打架、逃课、拿蛇吓晕女同学的孩子。 我们可以从他的经历来看看,如果我们的孩子也一样不安分,该如何教育。 容忍那些“不太正常”的孩子 通常我们都会觉得,一个老是爱打架的孩子一定不是好孩子。这样的孩子,一定自控力很差,学习肯定也不好,难以成才。事实上未必如此,有一项研究,它对大学生的三十多项品质进行了统计,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对学习成绩没有影响。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幽默,有的人严肃,这些人的学习好坏纯属偶然。 而青少年时代,孩子们仍属于青春岁月懵懂时期,或多或少都希望与众不同彰显个性。荷尔蒙一旦爆发,争斗不可避免。事实上,真正能影响成绩的,只有一个:自控。所以有的学生成绩好,是因为他能管住自己,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做作业。 而自控则需要意志力,然而实验证明,意志力其实是一种生理机能,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样每次使用都需要消耗能量,而且用多了会疲惫。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你用在这里就没法用在那里。 所以当在某些方面上投入过多意志力,在其他方面的意志力就被削弱,自控能力就会比较差,比如有的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会不善于社交、有的不善于运动,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则极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拔尖的特长。 以周鸿祎为例,高中时期的周鸿祎已经会用电脑编程,但语文和英语成绩就一般。上了大学之后,周鸿祎沉迷于计算机技术、创业,但与此同时,他却逃课、找人代写作业这些方面,就是因为更多的把自控、意志力应该放在创业等事情上了。 也许,就是看到了周鸿祎的这种意志力偏向导致的“不太正常”,周鸿祎的大学导师李怀祖教授对周鸿祎一直保持宽容心态,即便周鸿祎没有给导师干活、逃课回老家创业,最后李怀祖教授也让周鸿祎顺利毕业。 周鸿祎在节目中也讲到,如今的社会,培养了很多正常的学生,但要创新,要容忍很多不正常的人。 兴趣,决定发展空间 那些“不太正常”的孩子,通常都会有自己的兴趣与关注点。学习一个技能的初期,智商可能是决定性因素。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兴趣的作用可能越来越大了,因为兴趣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谁能坚持下来。 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要能够正确进行引导,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周鸿祎的高中班主任对待淘气的周鸿祎一直很宽容,没有批评,而是进行引导教育。知道周鸿祎热爱计算机,便就势引导,这也决定了周鸿祎的未来。 高中时开始接触计算机,周鸿祎对电脑爱不释手,但他并不是拿电脑玩游戏,事实上,高中时的周鸿祎已经会用Basic语言编程了。所以,虽然很多人觉得学计算机语言不容易,但周鸿祎学的特别快,还帮老师编程课程表的程序。由于兴趣很高,所以高中时段,周鸿祎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计算机上。 但也因此,周鸿祎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对周鸿祎以后的成长影响巨大。比如,高考之前,周鸿祎拒绝了多所知名大学的保送机会,就因为这些学校提供的是非计算机专业机会,直到西安交大出现。 名校提供的保送机会对许多学生会是一种激励与刺激,即便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也会有学生愿意为此屈从。但这种刺激只会是短期作用,不可持续。也许可以坚持一两年甚至大学毕业,但他们一定无法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而周鸿祎之所以能够在计算机领域、互联网领域获得备受关注的成绩,这与他高中时锁定了个人兴趣不无关系。而这背后,家长的支持与老师的引导,应该说有很大的帮助。 天赋来源于专注与坚持 没有兴趣,任何人对事物都难以有持久的关注,更别提深入的了解与学习。但仅有兴趣,如果不能专注,不坚持,朝秦暮楚,也难以获得成功。我们总爱把别人的成功定义为别人拥有异于常人的天赋,但我们往往看不到天赋背后的专注与坚持。 周鸿祎对计算机、对编程、对产品都有超乎常人的兴趣,也许有人会觉得编程枯燥无味,但对于感兴趣的他来说却乐此不疲。高中期间,他常常把别人旧报纸上的程序范例修改一下,输入到电脑里做实验。如果你是一名程序员,你能不能在电脑前坚守十几个小时只为解决一个问题?据周鸿祎透露,自己编程的时候,除了吃饭喝水,可以十个小时一动不动。即便别人在边上玩游戏、看电影,他也可以完全无视。 普通人与成功者的区别往往都会在这种日常的坚持与专注上,一万小时定律里说,成为顶尖高手的确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每天练3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但这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 后来周鸿祎成为产品经理也一样,兴趣让他时时刻刻保持产品经理的思维,专注于用互联网产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节目中有个片段,在某次大会上,台上一位美国专家在做演讲,聆听间隙,周鸿祎在自己的讲稿上写下了几个字:“同声传译APP”。周鸿祎表示,由于同声传译设备价格比较贵,所以现场往往没办法给所有人都发一个,因此他就想,如果做一个APP,每人装个,用手机来做同声传译就可以解决了。 这是周鸿祎作为产品经理的典型表现,当时记者问他是不是生活已经完全互联网化了,周鸿祎认为这跟互联网没有关系,他认为这是做产品的思路,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会去思考,能不能改善、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怎么样把生活变得更方便。 跳出舒适区,时刻保持不满意 如果有了兴趣和坚持,也许就会有不少人会小有所成,比如进入一家不错的公司有一份薪水不菲的工作,或者自己创建了一家公司成为一个成功创业者。 但有很多人往往容易就此止步,满足于现状,开始享受生活。当然,这是有原因的。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的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当人们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对一些事情驾轻就熟时,其实应该转入下一个困难点。但往往有许多人就会一味沉迷于自己的舒适区,不愿意进入新的学习区,就会阻碍他对新技能的学习,他也就可能逐渐丧失竞争力。 周鸿祎在节目中说,自己有时候“有点控制不住愤怒”,对团队不好的表现会展示出愤怒,有时候会“让团队不知所措”。周鸿祎的这种愤怒,恰恰是因为他“恐惧”舒适区,因此他对自己和团队,永远处于不满意的状态。所以周鸿祎说,他常对产品永远不满意、对市场宣传永远不满意,甚至对文案也是永远不满意。 这种不满意也促使他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对于普通人也一样,可能周鸿祎这种时刻不满意是在大的公司发展上面,但对应在普通人身上,可能就是对知识和技能的不满意,所以不断跳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进而成为一群人之中的佼佼者。 结语 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兴趣,也许这个是不可左右的。但找到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或者引导孩子找到感兴趣的,并坚持到底,这是家长可以做的。 (责任编辑:王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