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正步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历史新阶段—— 原标题: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增至55.1% 近年来,我国重大成果和顶尖人才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加速突破应用,正在推动新动能不断成长、促进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科技创新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强大支撑— 在2月2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我国科技创新加速突破应用,推动新动能不断成长,战略高技术贴近民生进入市场,创造新市场新消费。“十二五”以来,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50.9%增加到55.1%,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正步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的历史新阶段。 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强化 “科技创新正在推动新动能不断成长、化蛹成蝶,促进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凤凰涅槃。”万钢举例说,国产首架大飞机C919成功总装下线,ARJ支线飞机成功实现商业运营;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世界领先,高铁里程占世界总量60%以上;第三代先进压水堆国内外首堆开工建设,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高温气冷堆商业化示范进展顺利;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过37万辆,累计保有量达49.7万辆,居世界第一;“数控一代”面向16个地方以及纺织、印刷等行业开展应用示范。 “以往总有人问,载人航天、卫星等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万钢对这个问题作了特别介绍:风云卫星服务于全世界气候预报,高分系列卫星成功发射,在国土普查、环境监测等18个行业1100多家单位得到应用;北斗导航系统广泛应用,形成1000多亿元产值;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获得六连冠,在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取得显著效益;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形成完整产业链,用户超过2.7亿;超算、四代移动通信、中国宽带、智能终端为新一代互联网奠定基础,形成了日益壮大的产业和消费市场。 近年来,我国区域创新更加活跃,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日益完善。据万钢介绍,我国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初见成效,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北京、上海加快建设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11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6家国家高新区成为区域创新创业的核心载体,与498家众创空间,60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共同形成接续有序的创业服务链条和良好的创新生态,吸引了成千上万青年人创业创新,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万钢说。 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转变 “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万钢说,“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研发支出预计达到14300亿元,其中企业支出超过77%。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首批创投子基金,16个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增加科技贷款超过1.2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创新支持政策的带动和放大效应正在凸显。比如,与2011年相比,2014年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增加2.5%,带动纳税额增加15%,促进业务收入增加12%,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1万亿元。 万钢介绍,我国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也取得重要突破。比如,围绕解决资源“碎片化”和聚焦战略目标不够的问题,扎实推进计划优化整合,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特邀咨评委,改建专业机构,“全程嵌入式”监督和评估体系正在形成。我国启动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发布试点专项和2016年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创新项目形成机制,实现从基础研究到示范应用“全链条一体化”的部署。 “过去技术交易基本上都是企业之间的交易,而这5年,高校、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的服务明显增长。”万钢说,2015年高校院所对于企业的科技成果转让较2011年提高了120%。据了解,我国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在下放成果处置收益权、强化对人的激励、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技术交易服务、促进成果信息公开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万钢透露:“最近,我们正在研究制定实施成果转化法的若干规定,对成果转移转化中尽职免责、离岗创业、成果收益、技术市场和科技服务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这一政策即将发布实施,将极大地激励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移转化的热情。” “我国的人才发展环境也进一步优化。近5年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成为科研主力军和生力军。”万钢说。 完善机制吸引基础研究投入 “基础研究、前沿探索是一个国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万钢说,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杰出人才和重大成果不断涌现。我国国际论文发表量稳居世界第二,被引次数逐年上升到世界第四,2015年在材料等7个领域升至第二。 据介绍,2015年中央预算中的科学技术支出约2500亿元,其中用于基础研究的约480亿元,占比18.5%,而美国新的财政预算中基础研究占比约22%。“跟美国、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全社会研发投入,特别是企业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还比较少。但我国企业正逐步感受到自身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要依靠基础研究的投入。比如,华为去年投入到研发上的经费大概400多亿元,其中有近12%投于基础研究。”万钢说。 “投入基础研究首先要完善支持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万钢表示,在新的科技计划体系中,将加强面上的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科技工作者的自由探索;同时,聚焦重大需求,重点研发计划对面向未来的量子通讯、生命科学、干细胞、环境保护等方面基础研究进行重点支持;此外,在“全链条一体化”的设计中,重点研发计划在支持经济社会产业领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时,也统筹考虑基础研究。 (责任编辑:王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