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已近半月,网络上引力波刷屏的态势仍然在继续。不过刷屏的主角已不再是美国的LIGO,而是中国的郭英森。近日,一篇题为《5年前他首提引力波,遭嘉宾嘲讽,如今他们都欠他一个道歉》的文章为“诺贝尔哥”郭英森叫屈,引来评论无数,这样的局面让人感慨。 严谨地说,郭英森所提出的理论到底有多少科学价值,我无从评价。因为他的陈述不过短短几分钟便被打断。除去几个学术名词外,其理论的更多细节无从知晓。我想,大部分人对郭英森理论的认知应该也仅限于此。 可为这事买账的网民偏偏不少。短短几天时间,这样一篇文章风靡于网络,无数网友转发评论。他们有的为郭英森大鸣不平,有的感慨中国人将诺贝尔奖拱手相让,还有的则“深刻”批判中国的科技体制。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引力波首次被人类探测到后,科普工作者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宣传。一时间,引力波占据了报纸、电视、网站、微信的重要位置,公众也纷纷转发点赞,有的科普文章还创造了阅读量超百万的纪录。几天前,科普工作者们还在欣喜,终于打了一场漂亮的“科普战”;几天后,部分公众却不分青红皂白为“诺贝尔哥”叫屈。这让科普工作者不得不自问:我们的科普真的为公众所接受了吗? 再好的科普也需要“走心”的参与。广大公众一边批评缺乏优质的科普内容,一边“拍照留念”式地参与科普,这反映出一方面科普工作应加大力度,更接地气;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公众的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还需更主动积极接受科普。否则,只能让科普成为一场科普工作者们的自嗨。 (责任编辑:王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