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揭牌仪式现场 当前,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主要工业强国抢占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共同选项,如何探索出一条先进的智能制造发展道路,并在行业内快速实现模式“复制”,已成为全球智能制造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2月25日,在工信部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家工业智能研究院在海尔正式揭牌,海尔集团并与清华大学高端院、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深化产学研合作,为中国制造企业落实“中国制造2025”提供新的平台。 从宏观角度来看,以产学研结合不断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要素效率的主要战略路径,目前国外的产学研结合水平不断向纵深发展,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作为最早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国家,它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举世瞩目,可以说正是产学研合作的兴起带来美国的兴盛繁荣。 20世纪50年代,人称“硅谷之父”的特曼首先提出学术界和产业界应当结成伙伴关系,并首创“硅谷模式”。依靠斯坦福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校方对产学研合作的大力支持,“硅谷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与工业界的密切联系也推动了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与教学,实现了多方共创共赢,“硅谷模式”也因此成为掀起美国产学研合作浪潮的起点。
海尔与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战略签约 放眼国内来看,虽然我国对产学研的投入很大,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产学研方面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但在工业4.0阶段,这一尴尬的局面很可能成为历史。凭借着完善的产业链和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中国企业对智能制造的持续探索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并涌现出一批以海尔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在工信部智能制造战略以及顶尖高校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协同支持下,工业4.0时期的产学研探索有望迈入实质性阶段,终结国内产学研投资大、收效小的发展难题。 作为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家工业智能研究院,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是由海尔集团联合中德生态园在“立足家电业、面向消费品、辐射制造业”的目标基础上共同建立,未来将通过技术、模式和创新方面的引领实现全方位的突破。具体表现在海尔智研院将与清华大学、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一起,在攻克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向外输出智能制造的核心标准和模式。此外,海尔智研院还将对智能制造下的大规模定制模式以及互联生态圈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并为整个家电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带来的结果。
海尔与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战略签约 在智能制造方面,海尔已经连续7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第一,掌握了全球最广泛的用户资源。在用户资源支撑下,海尔将用户需求上升为智能制造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搭建用户、企业和资源方共创共赢的生态圈,并打造出七个互联工厂的引领样板。海尔工业4.0的探索模式切实做到运用互联网将智能生产与用户需求对接,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德国工业4.0的道路,而与GE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能制造领域给业内带来更多想象空间,这都是家电行业首个工业智能研究院选择在海尔落户的重要原因。 而在学科研究领域,清华大学天津高端院—拥有中国领先的学科、人才、技术优势,有15个全球领先智能制造、自动化、机器人实验室,可以和海尔互补进行技术转移、协同创新;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作为德国工业4.0的发起者和起草者、全球顶级研究机构,是德国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拥有67个德国国家级制造技术研究所、实验室,可以与海尔在智慧物流、智慧供应链、联合实验室等各方面全面开展合作。在产学研的融合作用下,海尔智研院将大力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终端产品智能制造与用户智能化需求的有效对接,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工业4.0的本质不是制造问题,而是经营逻辑问题,智能设备是硬件,经营逻辑是软件,如果软件跟不上,硬件就是一堆废铜烂铁,因此海尔智研院的探索对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产学研结合推动下,其对外输出的智能制造的核心标准和模式,将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必备的软件系统,这将切实从根本上加速“中国制造2025”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