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科技要闻

旗下栏目: 科技要闻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弹幕”如何改造网络剧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2-27
原标题:“弹幕”如何改造网络剧(文艺观察·关注网络剧 )

  漫画 徐鹏飞

  “弹幕”俨然成为网络剧人气的重要聚集地,个人化的表达转化为群体互动,构建起一个年轻的文化生态网络

  “弹幕”是用户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将评论发送到服务器并与视频同步播放的一种形式,因大量评论从屏幕飘过时像飞行射击游戏里的“弹幕”而得名。而网络剧的播放媒介主要是电脑、手机等设备,天然地适合“弹幕”的生长,网络剧和“弹幕”成了相生相伴的娱乐方式。

  通过“弹幕”,用户可以对网络剧剧情、人物设置、服装道具等进行实时评论,这改变了传统观众对影视剧的被动接受方式,把创作者和用户放在平等的位置进行“对话”,创作者和用户的互动性增强,也为全民性文艺评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撑。不过,目前看来,用户利用“弹幕”进行的评论,多为情绪化的表达,评论关注的也不再是画面是否精美、叙事是否缜密,而是把“看电视”的经历转变为一种丰富复杂的参与性文化,以自己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解读、解构和重写,严肃的文艺评论被重构为后现代狂欢式的“吐槽”。

  网络剧作品在“弹幕”用户无数炸弹式评论中形成去中心化的“N次传播”模式,并获得了超强传播力和多元创造力。比如《灵魂摆渡》借助“弹幕”网站,点击量6天破1亿;《太子妃升职记》以简陋的服装布景,引发了一千万条的“弹幕”评论。“弹幕”俨然成为网络剧人气的重要聚集地,个人化的表达转化为社会文化的群体互动,构建起一个年轻的文化生态网络。

  网络剧创作方认识到了“弹幕”强大的传播能量,将其作为了解用户意见的重要依据,并将得到的反馈渗透到创作的方方面面。有的主创会在作品播出时,自行打一遍“弹幕”,继而观察预先设置的槽点是否与爆点契合,并为下集修改剪辑提供思路;根据“弹幕”反馈修订作品的叙事走向,按照用户意愿,设置多个版本的结尾;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弹幕高频词”,为后续传播做足准备。于是,“弹幕”将用户“拉”到作品的制作中,每个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作品传播的源头,使网络剧作品获得放射式的同步传递。

  不过,“弹幕”文化生态网络的强大影响力,也使部分视频网站开始剑走偏锋,怀抱着“能被吐槽就成功了一半”的想法,利用“弹幕”进行“差评营销”,专门制作缺乏文化底蕴的“雷剧”。有的“弹幕”对原作品进行刷屏甚至简单粗暴地谩骂,不利于其艺术评论功能的指导作用。还有的网络剧为博取“弹幕”眼球,甚至走向恶搞、色情、低俗的歧路,严重损害网络剧的二次创作和传播环境。在当前对网络剧和“弹幕”评论监管不足的情况下,网络剧和“弹幕”视频制作者必须培养良好的“弹幕礼仪”,提高认识,自觉坚守文化底线。

  其实,高质量的“弹幕”可以发挥文艺评论的引导功能,帮助网络剧走向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使用“弹幕”观看网络剧的用户热忱地希望融入志趣相投的群体,找到与他人进行精神连接的节点,在观看网络剧的过程中也会获得实现个人价值的满足感。随着90后、95后这些“弹幕”主要用户的成长,外语视频的手工字幕、高级弹幕绘图等技术的发展,“弹幕”使用范围的扩大和互动形式的完善,“弹幕”用户中也会出现军事、医学、数学等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士”,帮助用户理解各类视频文本,完成技术向艺术的“转码”。

  “弹幕”不仅可用于对网络剧的交流、吐槽,以及作为受众心理及时反馈的新型媒介,还是用户群体进行艺术评论、艺术创作的自由互动平台。如何利用好“弹幕”,使其发挥沟通艺术作品和用户的纽带作用,使网络剧能够汲取全民智慧,构建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俱佳的文化形式,是网络剧发展的重要问题。

责任编辑: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