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对遥远星系NGC4625的十五个外界区域的一氧化碳(这是一种明亮的示踪气体)的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腾讯太空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恒星形成的环境可以根据恒星的气体密度来测算,更准确地说是根据“天体表面”的气体密度进行。这一密度比常规的体积密度更易于计算,其大致被分为三类。在密度较高地区,气体主要以分子形式而存在,而不是以原子的形式存在;在这样的恒星盘面区域,恒星形成的数量与密度高度相关。该结果是推断恒星由分子物质形成的基础。在密度极高的地区,恒星形成与总物质的比值更高。在低密度地区,总气体含量和恒星形成运动的相关性却不为人知。 不过,低密度地区是十分重要的:它们包括了银河系外极大的空间范围,这一范围远远大于视觉所及的星光范围。近来,有关分子气体的研究可以证明上述观点;与此同时,研究表明,紫外线的实际发光距离比视觉半径远了四倍。由于紫外线是炎热且年轻的恒星产生的,不妨假设其诞生地正是新恒星形成之地。在这些外界区域,恒星形成与气体密度的关系,和在高密度地区的关系一致吗?恒星形成的过程是否有所不同? 哈佛大学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琳达-沃森和她的五位同事,正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他们对遥远星系NGC4625的十五个外界区域的一氧化碳(这是一种明亮的示踪气体)的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在这些区域能够观察到紫外线,但它在视觉上十分暗淡。由此,他们得出了恒星形成和气体密度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一般而言在这些区域进行的恒星形成运动与在星系内更加明亮区域的运动一致,这一发现消除了理论学家们的疑虑。 与此同时,在一些星系的外围区域,他们也发现更高比率的恒星正在形成,这一发现与之前的发现有所不同。由于原子物质发展为分子物质需要很长的时间,且此研究中的大部分区域的年龄大约在一百万到七百万年之间,分子气体是一种天然的年龄示踪剂。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地区间的演化效应可能正在进行;他们同时也鼓励对一氧化碳观测展开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罗辑/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