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科技要闻

旗下栏目: 科技要闻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我的中国芯”——访中科院“龙芯”首席科学家胡伟武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中国新闻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3-04
原标题:“我的中国芯”——访中科院“龙芯”首席科学家胡伟武

“龙芯在卫星上工作状态良好。”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中国科学院“龙芯”首席科学家、龙芯中科总裁胡伟武先报喜讯。

2016年2月1日,新一代北斗导航“关键卫星”成功发射。卫星采用了具有抗辐照能力的“龙芯”中央处理器(CPU)。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章立生说,从2006年开展抗辐照芯片的预先研究项目至今,已掌握抗辐照加固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这并非“龙芯”首次上天。2015年3月31日成功发射的第16颗北斗卫星首次使用“中国芯”。专家指出,与国际上能买来的芯片与“龙芯”的处理能力及可靠性持平。

看似仅是元器件实现国产化,但此举打破国际禁运封锁,又保障了星上软件及其供应链安全。章立生说,与国际同类产品的价格相差一个数量级的“龙芯”抗辐照芯片日益得到用户的青睐。

当前中国每年进口芯片花费2000多亿美元,芯片已超过石油等大宗商品类别,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2014年出台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及随后建立的1380亿元(人民币,下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和近1400亿元的地方基金,就是要解决中国“芯片之痛”。

“龙芯的定位有两条,一条是保障国家安全,一条是支持产业发展。”胡伟武说。

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就已感受到来自市场和国家安全的双重需要提出“中国芯”。2001年,龙芯团队应运而生。时年33岁的胡伟武带着几十名年轻人,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攻克首枚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处理器芯片。

一次次研发出指标性能高的产品,“龙芯”被推上中国CPU代表的位置。但在耀眼光环之下,产业化难题的“阴影”越拉越长。涉嫌专利侵权的“龙芯”又被其他国产芯片造假事件裹挟,一时间销声匿迹。

“过去判断技术是否先进的标准是看跟美国人跟得紧不紧,现在是看跟应用跟得紧不紧。”回顾往事,胡伟武坦言走了很多弯路,所幸已摸索出另一条路,“不仅是做CPU,而是建立生态体系”。

2010年至今,“龙芯”CPU已形成三个产品系列,分别是定位在高端市场、应用在PC和服务器的3号系列,定位于低端市场、应用在终端和工控的2号系列,以及面向行业应用市场并结合需求进行定制的1号系列。

与此同时,他们开展与曙光推出基于龙芯CPU的“龙腾服务器”,与东软集团、浪潮、同方等国内软硬件企业合作研发等项目,基于“龙芯”的技术开发者已达到上万人。对市场的深耕细作也得到回馈,2015年公司总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销售增长率继续保持50%以上的增长。

扭亏为盈,胡伟武说“有了一点信心”。面对记者,他并不讳谈目标,“到2020年成为行业型的CPU龙头企业,在重要行业中支撑产业发展”。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胡伟武认为重要的在于“自主创新”,要打通芯片产业的技术链,接下来将致力于芯片平台一体化工作,开垦国家基础软硬件的“荒地”。

他也谈到抗辐照芯片的最新规划,除了不断改进目前正在卫星上使用的低端产品,将在2016年拿出中端产品的生产流片,争取在“十三五”后期推出高端产品样品。

对于时下看似热闹的中国芯片产业,胡伟武也直言担忧,“中国芯片产业缺乏软件、生态,大家都是‘上一代挣钱后养下一代’,想要直接投资出一条先进生产线是不现实的”。这份“欲速则不达”的体会,恰是“龙芯”历经波折后的收获。

“成功路还远,江山守更难。”胡伟武及其团队把这句话奉为圭臬。面对外界非议,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就是一颗“中国芯”。(完)

责任编辑:中国新闻网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