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21日讯(通讯员 王蕊)“今年回家终于能过个好年了!”虽然距离春节还有近一个月,49岁的何先生却已经憧憬不已,即将从浙大一院心胸外科出院的他,胸腔里正跳动着一颗健康的心脏,家人不再提心吊胆担心他随时心衰发作。 与何先生一样幸运的,还有浙大一院另外2位危重心脏病患者,在生命垂危的时刻,等到了心脏移植的机会。 浙大一院心胸外科主任倪一鸣告诉记者,特别要感谢器官捐献者和受者的最大信任,才能让医生团队在9天之内完成了3例高难度心脏移植手术。 图片左一是心胸外科主任倪一鸣,右一是心胸外科副主任马量,中间是3位心脏移植受者何先生49岁,虽值壮年,但“扩张性心肌病”却不断吞噬着他的生命。心脏移植是唯一可能挽救他的途径。换颗心脏并不容易,由于供体稀缺,在近1年的等待中,他的病情每况愈下。 2014年12月初,他又一次因心力衰竭发作住院治疗。然而这次心脏“罢工”,药物已几乎对他的病情无解。“气促,胸闷,腹胀,浮肿”等心衰症状持续加重,他甚至只能坐着睡觉。更糟糕的是,他肝、肾、呼吸功能等也开始衰竭。严峻的形势下家人甚至已经开始准备后事了。 浙大一院的医生们还在做着最后的努力。在得知距杭州200余公里的外地有一位心脏捐献者后,果断决定连夜长途跋涉获取供体心脏并植入何先生的胸膛。当手术完成已是第二天黎明时分。而这也成为浙江省第一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心脏移植的成功案例! 杭州陆先生,也是一位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同时还饱受肾病多年的折磨。心、肾功能不全互相“打击”,形成恶性循环,正加速击垮着他的身体。治疗方案如何选择?简而言之,心脏移植和肾移植分别是治疗陆先生罹患的两种疾病的最终手段。 为了寻找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浙大一院心胸外科与肾病中心的专家们举行了联合会诊,一致决定先期实施心脏移植,以期纠正心衰的同时打破恶性循环,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甚至改善残存的肾功能,从而使患者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 医生们精心设计手术方案,在何先生手术后的第6天,陆先生也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由于准备充分,手术格外顺利。术后的恢复也完全符合预期。术后10余天,肾功能已恢复至术前水平,并有进一步改善的可能。 一周内完成两例心脏移植已经创造了浙大一院的一项纪录。然而仅仅两天后,心胸外科医生团队作出一个更大胆的决定——为另一位孙女士做心脏移植手术! 据悉,孙女士同样患有“扩张性心肌病”,但同时伴随着一个让医生感到十分棘手的问题: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阻力很高。意味着心脏要花更大的力气才能把血液泵入肺里完成氧合,这种情形下心脏可能会因此发生“过劳死”。而孙女士的肺血管阻力已接近心脏移植手术禁忌的“红线”。 虽然风险巨大,心脏移植却是唯一可能挽救生命的方法,为了病人医生们决心放手一搏!手术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问题却如期而至:体外循环脱机困难,持续心律失常,循环不稳定,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凝血功能障碍,肺部感染等等。面对重重困难,医院及时启动MDT机制,多次组织医院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会诊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处理意见。经过1周余的生死较量,终于成功地使病人转危为安! 回顾上述工作时,浙大一院心脏病中心主任、心胸外科主任倪一鸣认为,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连续成功完成各具特点与难度的心脏移植手术固然证明一支拉得出,打得赢,作风顽强能连续作战的心脏移植团队已基本打造成型。 “然而,想要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必须紧紧依靠两条:广大器官捐献者和患者的信任以及多学科间的紧密协作。”倪一鸣主任说,事实上心脏移植取得的点滴成绩,除了手术医生外同样离不开麻醉医师,灌注师,手术室护士,监护室医师、护士,胸心外科护士等的辛勤付出,并且良好的MDT机制能充分发挥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成为我们工作最可靠的后盾。此外,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中心卓有成效的工作更是器官移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