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浙医二院接受了为期6天的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国际联合委员会)复评。评审遵循最新的第五版JCI标准,有298条标准,1190条衡量要素,浙二以仅仅13条衡量要素为“部分符合”(其余全部“符合”)的成绩,高分通过评审。 在全世界,JCI标准为全球医院所借鉴,被认为是对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标杆。在美国以外,全球有700多家JCI认证的机构,而像浙二这样通过JCI医学学术中心认证的医院,只有50多家。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说,这次复评是推动全球化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也为服务G20作好了铺垫,打造一张浙江省的“医疗金名片”。 那么,JCI的医院管理标准,能给我们患者带来哪些益处呢? 病情早期识别预警避免疾病进一步恶化 2014年“杭州7.5公交事件”发生时,当伤者群体被送往浙二,医院马上响起了“急诊1楼,333”的集结号。麻醉科、耳鼻咽喉科重症监护、心血管科……只要没有在为病人做治疗的,马上从四面八方奔向急诊抢救室。“333”代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年前,浙二原保卫科副科长在花园里巡查时,突发胸痛,晕厥倒地。同行的一名保安立即启动999应急机制,并对他进行心肺复苏,医疗急救团队马上赶到现场,对他进行抢救。“999”是针对院内突发意识不清、突然倒地等突发意外的患者而设立的。 那么,能不能在病变之前防患于未然呢?去年1月开始,医院设置了“病情早期识别预警系统”,简称RRT。针对成人,预警值包括:呼吸频率﹤8次/分或﹥28次/分,氧饱和﹤90%,收缩压﹤90mmHG,心率﹥130次/分或﹤40次/分,4小时尿量﹤50ml。 启动RRT后,相应责任区重症监护室医生10分钟内到达患者身边,对其进行评估和处理,并与患者的主管医生沟通,协助患者的相关后续处理计划。 “危急值”管理发现异常立即通知病人 最近,王先生因感到胸闷到浙二来看。医生给他开了心电图单,让他先去做个检查。谁知,进心电图室做完检查,医生居然让他坐着,不让他出门了,怎么回事呢? 原来,心电图医生发现他可能有心梗。虽然患者没有出现胸痛等明显症状,但是如果王先生继续随意在医院或院外走动,随时可能导致猝死,错失抢救时机。 心电图医生将检测出来的“危急值”同时立即报告给客户服务中心,启动了危急值处理流程。 医务部张秀来主任介绍,病人在浙医二院临床检验中心、心电图室、放射科、超声诊断科等部门进行检查化验,如果某项结果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这就是“危急值”,危急值报告是为了避免病情发展和意外的发生。例如,一位门诊患者检查发现钾离子只有2.5mmol/L(正常值3.5-5.5mmol/L),有心跳骤停的风险。检验科医生会立即将危急值报告至客户服务中心,由客户服务中心联系主诊医师,并由主诊医师联系患者进行诊治。 “time out”避免手术开错人、开错部位 在浙二的手术室,我们看到了特殊的一幕。 老张,因右侧髋关节骨折需要置换。消毒、手术布铺设等一切术前事项都准备到位,就等主刀医生划刀了。主刀医生拿起病人资料,叫了声“time out”。手术室里,参与该台手术的所有医生、护士、麻醉医师,甚至工人都安静了下来,停下手中的活,再次确认患者信息、影像资料、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是否正确。 其实,这是为了避免像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这样的悲剧重演。梁启超左肾病变,需要做摘除,结果医生摘错了肾,把原本好的右肾给切了。近几十年来,开错人、开错部位的事例发生的也不少,有的人需要做左膝关节手术,结果开成了右膝关节,有的人需要摘除左眼,结果把右眼摘了。 在病人被推入手术室前,其实医护人员已经核对过身份、手术部位等信息。“time out”的设置,是在术前再设一道关卡。 不仅如此,如果同一个患者,有两个部位需要手术,医院要求有二次“time out”。也就是说,在第一个部位手术结束后,第二个部位开始手术前,要再一次核对资料。因为第二部位的手术,有可能换了主刀医生,必须再次把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