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医院血管通路团队正在为患者做透析血管评估院方供图 “春天在哪里?在柳树的辫梢上,在桃树的小嘴上,在焦躁不安的泥地里,在小朋友们的手里,在白衣天使微笑的脸上,在人们的心中……我对着山,对着水,高喊‘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这是年过花甲的金大伯写给浙江省人民医院肾脏病科血管通路团队的一首散文诗,每周一三五他都会到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做透析。回想患病初期,他痛苦不堪,只觉生命或将走向尽头,然而,在省人民医院血管通路团队的悉心照料下,他顺利地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的主要治疗方法,患者身上一条连接透析机器的通路,便是他们的‘生命线’。”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肾脏病科主任何强教授说,“这条‘生命线’好不好,直接影响血透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存率,但它也会受损,会耗竭。为此,我们成立专业的肾科透析血管通路团队,综合应用自体血管、人工血管、导管、PTA和支架植入等技术为透析患者‘量体裁衣,细心呵护’,定制个性化‘生命线’,精细化地管理每一条‘生命线’。” “生命线”堵塞医护人员连夜抢修生命通道 省人民医院血透中心位于医院5号楼5楼,每年有2万多人次来这里“报到”,每位患者均需长期血透,隔天来一次,每次治疗持续4至5小时,68岁的金大伯是其中一位。 金大伯,杭州人,是一位作家,患尿毒症已有16个年头,曾在多家医院做过透析。3年前,他因通路堵塞来到省人民医院抢救,自此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大家都亲切地称他“金老师”。每每谈及这里的医护人员,他总有说不完的话,前不久的那次抢救,更是让他感动不已。 那天,在家写作的金大伯发现自己的生命线(人工血管内瘘)有些疼痛,考虑到第二天他照旧要去医院做透析,就忍着没去医院,想着在家休息休息就好了,谁知疼痛越来越明显,生命线中的血流声音越来越弱。“当时,我真的有一种要死的感觉,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躺也不是,等到第二天凌晨1点,我实在熬不住了,就打了个电话给蒋欣欣主任(省人民医院透析通路中心主任)。”金大伯说,“电话没响几声就通了,他一听我内瘘疼痛,血流减弱,就让我赶紧上医院。等我赶到医院时,他和其他医护人员都已经在医院等我了。” 经检查,医生发现金大伯的透析血管通路血栓形成、导致堵塞,手臂水肿疼痛,诱发心脏不适。明确诊断后,蒋主任等医护人员连夜给金老伯“抢修”生命通道。 由于常年透析,金大伯的左右手、两条腿以及颈均已多次置管,四肢的血管条件非常差,大大增加了“抢修”的难度。他坦言,当时心里真的一点底都没有,感觉自己挺不过2015年了,真的是万念俱灰啊。但医护人员一直不放弃,六七个小时后,生命通道终于打通。 明天就是2016年了,金大伯说,他很感谢省人民医院通路团队的帮助,是他们让他看到了春天,这也是他写那首散文诗《春天来了》的原因。 个性化定制,长时间跟踪随访 为透析患者构筑坚挺的“生命线” 蒋欣欣主任说,如果说“生命线”的建立靠医生,那么,它的使用寿命就要靠护士和病人自己细心维护,就好像一辆车,只有定期保养、维护,才能开得久,跑得安全。 “我们在设计血管通路时,会根据患者肾功能衰竭的原发病因,可逆程度、年龄、血管条件及生活习惯等情况给他制订一套‘生命线的构建和维护计划’。”蒋主任说,“目前,我们中心已经开展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术(PTA)、支架植入术,人造血管内瘘成型术、导管取栓、药物溶栓等技术,能在较短时间内解决透析通路狭窄、闭塞等问题,让患者重新踏上优质的透析之路。” “生命线”建立后,医院会有专职、经验丰富的护士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跟踪,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尽可能地延长通路的使用年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率。据统计,省人民医院的人造血管一年的通畅率达90%以上,明显高于我国50%-60%的平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