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国际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国际医院”)将在本周日正式启用。本周二,快报联合浙大国际医院送出18位院士专家团队的60个院士专家号(详见快报12月1日A06版)。短短2个小时,60个院士专家号就被抢光。 不少市民也对这家聚集了40多名国内特聘院士的医院充满好奇。昨天,赶在医院正式启用前,快报记者前去实地探营。 40多位院士定期坐诊患者可“点菜”一样选套餐和名医 沿着东新路一路向北,过了石祥路口,一眼就能望见豆黄色外立面的浙大国际医院大楼。医院建筑面积有6.7万平方米,按国际JCI标准建设,前期投资5亿元。 走进一楼门诊大厅,立刻被左侧醒目的“院士墙”所吸引:这面3米多宽的“院士墙”上,印有40多位国内特聘院士的介绍。想找哪位院士大咖看病,先看看“院士墙”上的介绍,院士情况一目了然。 “院士为本,技术立院”,依托浙大,浙大国际医院搭建院士工作站平台,整合了一支包括40余位国内特聘院士在内的医学专家队伍,将基本做到“科科有院士,天天有坐诊”。 在这些院士团队中,有不少大家熟悉的“明星”院士,如呼吸内科专家钟南山院士,普外科专家黎介寿院士,泌尿外科专家郭应禄院士等。 医院启用后,如果要挂大牌的院士专家号,费用会不会很贵? “医院正式启用后,院士专家的挂号费基本向三甲公立医院目前的收费看齐。当然,也要考虑市场需求,会有一定浮动,但浮动区间不会太大,大家可以放心。”浙大国际医院副院长郑杰说。 这些院士以后会定期来吗?想预约他们的号子难不难? 郑杰说,浙大国际医院的院士专家团队将定期在院接诊、手术及指导医院相关学科建设。同时为满足大家对院士专家的需求,医院成立了“树兰国际疑难病多学科会诊中心”,该中心借助移动医疗的技术手段,对涉及多学科疑难危重病人发起院士级别的联合会诊,实现在线实时互动,为病人提供优质、快捷、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除了院士外,医院还签约了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患者可像“点菜”一样,选套餐和名医。 以患者为中心 让医护人员围着病人转 记者在一楼门诊区和二楼门诊区转了一圈,发现门诊区域除了温馨私密的诊室外,还配备了影像检查、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医技窗口。 “目前大多数医院的就诊流程,都是病人围着医护人员转。患者看完门诊后,凭着医生开具的检查单,到检验科、超声影像科等科室抽血化验、检查,然后等化验结果出来后,再回到门诊找医生诊断,来回很不方便。我们改变了这样的就医流程,让医护人员围着病人转。病人无须离开门诊区域,就能完成各项检查,并获取报告单,直接就可以让诊室里的医生给出诊断结果。” 郑杰副院长说,医院设有临床科室41个、医技科室8个,职能科室9个。“全部科室预计到明年一季度对外接诊。一期开放床位100张。”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体现在所有细节上。在16楼病房的护士台旁,特设了谈话室,为的是保护患者隐私;每位患者的药物,经专门的送药电梯,由护士送到患者手里;患者的饮食,由专门的营养师个体化定制。 打造智能化“互联网+”医院 为患者创建电子健康数据 如今,“互联网+”已经和每个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智能化、互联网化也是浙大国际医院的特色之一。 郑杰副院长说,今后,医院将开通多种预约挂号入口,包括网上预约、电话预约和传统的现场预约。“还将在门诊、诊间等地方配备各类自助挂号和收费系统,减少患者排队挂号和等候时间。” “我们会开放专门的手机预约挂号App,通过手机就能预约院士号和名医专家号。我们将开通多种支付方式,今后,除了医保支付外,自费部分支持直接刷银行卡、支付宝付费。” 郑杰说,医院拥有一支自建的IT人才队伍,基于顶层设计理念,实施具有可扩展性、可靠性、智能化的医院信息操作系统。实践“基于数据驱动的医疗”,为个人建立连续、实时的“个人生命云- PLC”平台。提出NASH(自然、艺术、科学、人文)面向未来的医学理念,将以前纯医学治疗的范畴拓展到“全人全程”的全生命周期的呵护。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我们会为每一位患者建立自己的医疗信息档案,患者所有的就医历史都会记录在他的就诊信息系统里,这份档案在患者离院后,可以完整地拷贝带走。就算下次到其他医院就诊,也可以作为诊断依据。” 郑杰说,作为一家研究性的国际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结合大数据分析,在充分得到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收集临床数据,积极参与生命科学探索与研究。例如一些罕见病,通过病例收集,对疾病进行探索和研究,为患者提供辅助诊断和治疗方案。 作为“开放医疗与健康联盟”(OMAHA)的核心成员,浙大国际医院将践行患者可以获得其电子健康数据的理念,投入“开放、协作、分享”的医疗数据生态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