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急性心肌梗死很多人都害怕,这个病在发病初期90分钟的救治时间尤其宝贵,一旦延误就有很高的死亡率。被广大百姓熟知的相声大师马季、侯耀文、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等明星,就是因为在急性心梗发病时错失救治宝贵时机而遗憾离世。如今,除了急性心肌梗死,包括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致命性胸痛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有患者年轻化的趋势。如何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及时治疗并降低死亡率,既是挽救人民生命的重大问题,也是杭州作为一个全民全程健康管理的样板国际化都市需要攻克的难题。 好消息来了,在本周五召开“2015年杭州国际心血管病会议”上,杭州市胸痛诊治中心将正式揭牌。作为杭州的一家在心血管病领域较强的三甲医院,杭师大附院将以该中心的建立为契机,联手基层医院打造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区域性胸痛诊治网络。杭州市胸痛诊治中心主任张邢炜教授说:“我们探索并建立具有杭州特色的胸痛诊治体系,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挽救生命,真正做到争分夺秒,为杭城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市民突发胸痛 拨打400-8366-120能救命 杭州市老龄人口占19.98%,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水平。近年来杭州市的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攀升。但是堪忧的是,胸痛诊疗欠规范,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不足10%。即便是得到诊治的患者也延迟严重,院外死亡率大于25%。 从今天起,除了120等常规紧急电话号码外,有一个号码杭州市民也必须牢牢记住了,那就是杭州市胸痛诊治中心急救电话:400-8366-120。市民一旦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致命性胸痛时,拨通这个号码能救命。 我们来看一例“杭州市胸痛诊治中心”32分钟内成功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 家住拱墅区的75岁王大伯,有高血压、糖尿病史,身体一直不大好。 上个月的一天,王大伯在爬楼梯时突发胸痛,他勉强坚持了20分钟后还没好转,于是拨打了急救电话。 20分钟后,急救医生赶到王大伯家里,发现他的胸痛为心前区疼痛,呈压榨性还放射至左肩背部,综合判断他为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立即送到杭师大附院抢救。 在送去医院的路上,急救医生在车上为王大伯做必要的检查并通过网络将结果实时传到胸痛指挥中心,后方的专科医生判断病情,并通过救护车内摄像头实时观察王大伯的情况,提醒120急救医生给王大伯服药,开通静脉通等措施。这时,院内急救程序也启动了,手术室开始,医护团队准备就绪,一一待命。 从急救医生接触王大伯,到王大伯在杭师大附院的手术台上血管开通,仅仅用时32分钟,成功挽救了生命。 这一系列流畅、快速的应急反应及成功救治,标志着杭州市胸痛诊治中心已经达到了高水平的救治能力,标志着一个院外协作医院同质化、院前院中急救一体化、院内同质化的国际标准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已经建成。 目前,“胸痛中心”的服务范围立足杭州大北部,1小时车程范围,并将逐步扩大辐射远至安吉、德清;嘉兴的桐乡、海宁;淳安的汾口等地。 杭州市胸痛诊治中心 为什么能落户杭师大附院? 杭师大医学院执行院长、杭师大附院副院长、杭州市胸痛诊治中心主任张邢炜说:“现代医学的进步不仅仅是医学技术、科学研究、治疗手段的进步,同时需要流程改进和系统整合,‘胸痛中心’的概念体现了医学发展过程中系统整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如果根据胸痛中心建立前的处理模式,王大伯在最顺利的情况下还可能要花上三个小时才能完成急救,严重延误治疗最佳时间,可能痛失生命。 这三个小时的急救反应时间,是中国普遍的现状。 2015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项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从2001年到2011年的十年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一直维持在10%以上且十年未发生显著变化,远远高于同时期西方发达国家5%至6%的平均水平。 这里面,患者认识不足的就诊延迟;120院前院内无有效衔接的转诊延迟;急诊室缺乏标准流程的分诊延迟;家属惊慌失措,拿不定主意延迟;医院救治欠规范的救治延迟……等多个环节延迟导致中国目前胸痛急症救治现状堪忧。因此,胸痛急症救治诊治流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治疗规范亟待改善,在中国推广“胸痛中心”建设非常必要。 在此背景下,今年年初,经杭州市卫生计生委批准,“杭州胸痛诊治中心”落户杭师大附院。 杭州市胸痛诊治中心为什么能落户杭师大附属医院? 这是因为,杭师大附院原本是杭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在地。2014年全院门急诊量148.74万人次,出院病人数4.51万人次,技术指导杭州城北及周边乃至省内7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 医院汇集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介入血管科、导管室及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实验室的资源,成立心脏中心,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覆盖心脏及大血管全领域,取得多项医学技术新突破,先后获多项国家和省、市级科技创新成果,将杭州市心血管病诊疗整体实力带入了省内先进行列,尤其是心脏外科手术数量与质量位居市属医院首位。 2011年起借助省部共建科研项目——拱墅区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推广实施,心脏中心在心血管疾病的家庭——社区——医院综合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张邢炜教授说:“胸痛诊治中心建设工作是一项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近一年来,杭师大附院在借鉴国内外同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杭州卫生发展实际,切合医院发展需求的建设模式,总体明确了中心的建设发展规划,在组织架构、规章制度、救治流程、设备配置、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健康宣教、标识导引等方面启动了相关基础工作,进展顺利。” “接下来,通过胸痛疾病诊治路径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医院整体医疗规范和能力提升;转变医院单学科条块状分割就诊体系,推动多领域、多学科协作和融合;建设一个区域临床诊治中心示范点,并成为区域临床、教学和培训基地;建设一个区域临床诊治中心示范点,并成为促进民生改善的政府优质项目;提升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并为实现大城北医疗体系一体化奠定基础等。” 国际视野下的杭师大附院 中国医疗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救治流程存在的缺陷导致我国的救治水平仍落后于国际。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延迟可以看做一个过程和系统的失败,解决的方法不是发明另一个新的溶栓药物或医疗器械,而是比现有策略更有效的管理和操作流程。“胸痛中心”就是一个在国际上认可的标准化救治体系范例。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如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医院内设立有完善的“胸痛中心”。 各国的研究一致显示,胸痛中心的建立显著降低胸痛诊断时间,挽救生命,并降低胸痛患者再次就诊次数和再住院次数,减少不必要检查费用,改善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就诊满意度。 张邢炜教授说,杭州市胸痛诊治中心由杭师大附院建设后,将借助院前急救与院内绿色通道、绕行急诊的无缝连接,120系统、基层医疗单位和杭师大附院会联合打造多医疗单位、多学科合作联动,推动各医疗机构之间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的更加深入的合作,全面提升区域内各医疗机构对胸痛急症的诊疗水平,进而提高杭州市胸痛急症整体救治水平。 建立胸痛诊治中心的意义是深远的—— 通过这个平台还将开展大范围的健康宣教,全面提升高危病人及家属对胸痛急症的自我救治能力,全面提升全民对健康尤其是心血管病健康的认识与重视,从源头上有效降低医疗成本,节约医疗资源,提升生活品质,提高人群平均寿命。通过努力,最终把杭州市胸痛诊治中心建设成为促进民生提升品质的政府民生、民心工程,把杭州市打造为全民全程健康管理的样板城市,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杭州卫生事业发展成果。 把“杭州市胸痛诊治中心”建设好,这是杭师大附院作为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大医院肩负的责任。2014年,杭师大附院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学科承担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任务,实现了临床医学教育历史性跨越。 如今,在致力于提升学科水平和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最近四年来,杭师大附院不断为病人提供国际水准医疗服务,比如:中德(杭州)脊柱外科临床研究中心、中美胃肠肝病联合诊治中心等国际合作项目相继落户,将国际级别专家请到杭州人的家门口。接下来,杭师大附院还将引进和开展2至3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项目,进一步在国际视野下打造高水平的现代化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