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市卫计委下发《关于市级医院与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联体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杭州将于10月8日正式启动市级医院与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域医联体试点工作。 医联体工作主要分两块,一块是杭州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三医院、市红会医院、市中医院5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分别与9个城区的5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组建5个“紧密合作医联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挂合作市属医院分院的牌子。另一块是11家市属医院(此前提到的5家医院,再加杭州市肿瘤医院、杭州市西溪医院、杭州市七医院、杭州市儿童医院、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杭州市老年病医院)与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双向转诊合作医联体”,依托市级双向转诊平台在医联体内优先开展门诊、住院、检查等转诊业务。 预计在今年底前,杭州市分级诊疗体系将基本建立。 市属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成“一家” 实现分级诊疗是医改的终极目标之一。为探索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杭州于去年10月在主城区推出医养护签约服务。56万主城区居民与社区医生签约,从今年1月1日起,享受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家庭病床上门服务、全人全程健康管理等服务和医保优惠政策。 今年5月,杭州成为全国第三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9月8日出台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2015年,所有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都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的文件精神,杭州市进一步推出医联体工作,让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一家”。 根据杭州实际,医联体以原主城区(不含萧山、余杭、富阳区)行政区划为基础,以市级三级综合(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诊疗服务、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双向转诊、健康信息等医疗业务的整合管理为纽带,组成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源所属关系的医疗机构联合体。医联体分为“紧密合作医联体”和“双向转诊合作医联体”两类。 通过建立医联体,杭州逐步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计划到今年年底前,分级诊疗体系基本建立。 建立医联体老百姓能享受到这些好处 区域医联体建立后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 首先,在医联体内,实现预约号源、慢病责任医师团队、住院床位、诊疗科目设置、医务人员和信息平台等医疗资源共享,进行统筹管理。以市级卫生信息平台为支撑,以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在原有医学影像会诊中心、心电会诊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和慢病联合诊疗中心“四大中心”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深化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平台和同质化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这样患者在医联体内看病可省去很多重复检查。 其次,辖区居民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市级医院专家、病房床位和各类检查检验等服务,市级医院对基层上转患者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优先预约专家、专科门诊,优先安排检查,优先安排住院的“三优先”服务,而且等患者转到基层医院后还得确保延续治疗。 再次,市级医院需安排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生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坐诊、会诊、查房、讲座、带教、带徒等业务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排医务人员定期到市级医院培训、进修、参加学术活动、转诊病人查房等,逐步实现疾病的规范化、同质化诊疗。同时,鼓励市级医院医生(含退休医生)到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多点执业,尤其是在夜间、双休日、节假日等时段开展多点执业。 最后,之前有很多慢病患者因在社区配不到药而烦恼,以后这个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因为医联体内成员单位可根据辖区居民的实际需求,适当增加慢性病、常见病及相关专科药物的配备种类,并在医联体内保持相关药物的一致性,进一步方便居民的就医需求。 -相关新闻 浙江医院探索 分级诊疗信息化新道路 “滴滴滴……”9月23日午夜时分,浙江医院双向转诊信息平台联系电话上响起了短信声,值班人员点开手机APP一看,发现在浙江医院安吉分院住院的60多岁的阮大伯需要紧急转院至总院治疗。工作人员马上在信息平台上查看了阮大伯的诊疗信息,判断可能是脑梗塞,紧急联系急诊室、神经内科的值班人员,做好病人入院准备,并在电脑上点击接收,于是,一条通知入院的短信就发送到阮大伯的手机上了。就在医护人员护送阮大伯从安吉分院出发的时候,浙江医院的医生已经做好了接诊的准备。 这是浙江医院利用省卫计委已有的卫生专网优势,率先搭建的省内首家“双向转诊信息平台”。目前,已有40余位患者通过该平台进行转诊,优化了就诊流程,实现了就诊信息的互连互通,使基层的患者更便捷地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 据了解,该平台可实现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全程信息化,在完成门诊、检查、住院等常见转诊业务的同时,实现了转诊病人就诊资料的共享,真正做到了转诊信息的上传下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