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军区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张卫达到病房为患者检查 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摄 张卫达9年坚持慈善行医足迹遍及11省区,救治了8400多名先心病患儿 羊城晚报记者 陈学敏 实习生 黄鹤婷 顺着护士的指引,记者在广州军区总医院住院部找到了张卫达忙碌的身影。“最近感觉好一点了吧?别担心,马上就可以出院了,要注意身体……”张卫达在病房间穿梭着一一向病人询问康复的情况,不时掏出听诊器俯身听一下心跳。 9年,3000多个日夜里,张卫达和团队坚持每个月下乡义诊,深入国内边远的贫困山区,救助那些支付不起医疗手术费用的患者。目前,他的足迹已经走遍了云南、西藏、新疆等11个省区,累计约30多万公里行程,义务筛查先心病患儿16万余人,先后救治了汉、藏、回、彝等民族8400多名患儿。他在受访中说道:“慈善这种事,做一年很容易,但是想要多年的坚持下来,确实需要很大的毅力。” 为救贫困患儿,发起慈善公益行动 1983年大学毕业后,张卫达就投身于医疗事业。“做慈善的想法,还是在2006年”,他告诉记者。2006年7月,张卫达在广东湛江义诊时碰上了一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8岁大学生,因为家境贫困负担不起高额的治疗费用而耽误了治疗时间,错失了手术时机。面对这样一个年纪轻轻却饱受病痛折磨的生命,想到全国还有无数因为经济条件无法接受救治的病人,张卫达辗转难眠,下定决心要尽全力帮助他们。 作为心胸外科专家,张卫达明白,全国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就有10多万,由于这种病手术难度较高,治疗费用都在20万元以上,这对于许多条件困难的家庭来说支付不起,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孩子的一生可能就毁了。 “一定要救救他们!”有了这样想法,张卫达马上付诸行动。他四处走访,号召地方政府和慈善机构共同参与。经过张卫达和许多人的不懈努力,一个针对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慈善项目——“大爱救心”活动诞生了。 现在,张卫达每天早上8时进手术室,到下午4时多才出来,白天基本没有休息时间。他说自己一周要做10到15台手术,其中有一半都是通过慈善途径送过来的患者,经过慈善基金会审核认可实施手术的贫困病人,费用都会控制在3万元以下。在“大爱救心”活动和慈善基金的帮助下,很多家庭只需支付一到两万元,就能得到手术和治疗。 做手术累倒,玩命电击除颤继续工作 2011年12月,张卫达在手术室内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后,感到心跳紊乱,虚弱得几乎无法站立,可是这个时候下一场手术的病人已经接受了麻醉被推进了手术室。同事担心他的身体状况,主动要求主刀,却被他拒绝了。“这名患者的前期准备是我做的,我担心别的同事不了解情况,所以我一定要亲自来做。” 此时,张卫达已经超负荷工作了多时,为了防止体力不支在手术过程中晕倒,他咬了咬牙,让助手给他实施电击除颤。电击除颤的风险非常大,一旦出现失误,张卫达的心脏很可能永远地停止跳动。最后,同事和助手只能含着泪为他实施了电击除颤。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病人在术后的恢复情况非常良好。可是张卫达却因此在监护室躺了两天。同事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张三疯”,聊起他都说,从来没见过这么拼命的医生。 张卫达和团队都是利用节假日下乡义诊的,自从开展慈善活动后,他没有了完整的节假日。“我下乡义诊可以马上给孩子一个判断,告诉他能不能做手术,这样能避免他们走冤枉路。也方便我和当地政府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利于慈善工作的开展。”张卫达说。 现在,他正在尝试着向政府提议推广跨省结算服务,为来自偏远地区的患者提供便利。 减少病人费用,药占比控制10%以下 推行慈善活动9年,张卫达每次都坚持带领专家组到云南、贵州、江西等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义诊活动,他奉行“走到哪,都要让病人有家的感觉”的原则,强调医生在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外,也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 所谓药占比,即在治疗过程中的药物的费用占医疗总花费的比重,国家规定各医院的药占比不允许超过30%。而在张卫达的科室里,药占比被严格控制在了10%以下,这可能在国内也找不到第二家了。“对于经济困难的病人来说,高额的药物费用只会让家庭雪上加霜。”因此,张卫达针对病人的用药,一直坚持“能用费用低的,就不用高的;能用简单的,就不用复杂的;能用国产的,就不用进口的”的用药原则,尽量为这些贫困患者减少医疗费用,缓解他们的负担。 很多获慈善救治的病人不远千里来到广州求医,有时甚至在半夜三更才抵达广州火车站,张卫达请求医院派专车接送他们,生怕他们人生地不熟而碰到困难。许多病人发现到了医院后,不仅不用办理住院手续,甚至连床位都已经安排好了,也不用交高昂的押金,甚至连盒饭都为他们准备好了,病人和家属都非常感动。 张卫达也坦承,医院一下子要接待这么多需慈善救助的病人,确实有很大压力,尤其是要面对床位不够的问题。有的病人出院时耽搁了,或者临时碰到特殊情况要推迟出院,张卫达会让医院尽量为他们提供病房,实在安排不过来也要提供一些简易的床给病人休息,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能有效减少病人和家属的经济、精神负担,才能给他们营造一种家的感觉。”张卫达这样说。 大爱行医,医患关系亲如家人 在张卫达这9年内救助的8000多名的患者中,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是他做的手术。但是所有人都从心底感谢这位救命的恩人,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的谢意,有人从家里捎来了蜂蜜、核桃等土特产,有人亲手做了鞋子送过来,这些小小的心意让张卫达非常感动。但遇到硬要给医护人员塞红包的家属,张卫达都严厉批评,他说:“本来就没有钱做手术了,怎么还要送医生红包?这是对我的侮辱,也是对慈善工作的亵渎。” 对于目前国内紧张的医患关系,张卫达感到很痛心。“医生也是人,不是神仙,肯定会犯错误的。”他认为,老百姓对医生这个职业还存在太多的误解。和国外医院的预约制不同,很多在国内大医院的医生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下班之后还要接待病人,长期的超量工作让医生也会产生负面的情绪。此外,国内的医生水平层次差别大,有些道德水平差的医生一经媒体“放大”,让老百姓产生了“所有医生素质都差”的误解。因此,张卫达呼吁大家给医生创造友好的工作环境,“不能一棒子都打死”。他感慨道:“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好的医疗环境,伤害的不是医生,而是整个社会。” 当记者问到即使行业里有这么多的负面新闻,如果能再选择一次,是否还会选择当医生时。张卫达坚定地答道:“一定会的!能够看到一个个病人在自己的医疗下康复,作为一名医生是非常喜悦的。这种满足很简单,却是金钱所不能衡量的。做医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作者:陈学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