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寨卡病毒不会在我国大面积扩散 目前美洲已有23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寨卡病毒(Zika virus)感染。巴西已成为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据估计,迄今已有150余万巴西民众感染了该病毒。巴西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寨卡病毒可在孕妇妊娠期间“穿透”胎盘,导致新生儿小头症。 寨卡病毒为什么会在拉美国家呈现爆炸式蔓延?会不会传入我国? 1月31日,解放军第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徐哲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指出,我国虽然也存在寨卡病毒的输入风险,但不会造成大面积的扩散传播。“这是因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仅在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北纬22°以南沿海地区存在,我国北方省份等其余大部分地区并无埃及伊蚊存在;北京地区存在的白纹伊蚊仅占当地蚊虫比例的6%。而且目前正处于冬季,气温低,不适宜寨卡病毒生存,蚊媒密度本身也很低,即使出现输入病例,疫情大面积传播扩散的可能性也很小。” 徐哲介绍:“寨卡”一词是乌干达语“Zika”的音译,意思是“杂草”。这个称谓来源于1947年,一只从乌干达捕获并准备用于黄热病科学研究的恒河猴突然出现了发热症状,之后研究人员从这只猴子体内分离到一种新的未知病毒。由于这只猴子生长在乌干达的杂草丛中,科学家于是把从其体内分离出的新发现的病毒命名为“寨卡病毒”。1948年,科学家从乌干达的非洲伊蚊体内也分离到了寨卡病毒。 徐哲说:“寨卡病毒之所以自发现后半个多世纪不为公众所熟知,是因为在此之前,它引起的症状比较轻微,类似登革热的温和形式。80%的感染者并无任何症状,只有约20%的感染者会出现发热、红色斑丘疹、头痛、关节疼痛、非化脓性结膜炎等轻微症状,通常不到一周这些症状即可消失,出现重症需要住院治疗者并不常见,极少有人因寨卡病毒感染死亡。” 为什么一向温和的寨卡病毒会在拉美地区如此肆虐?是否在传播中病毒发生了变异,导致毒性增强? 对此,徐哲解释说,目前没有寨卡病毒变异导致毒性增强的相关报道,此次造成拉美国家大面积传播流行,主要是因为随着交通的发达,人群的迁徙流动性增加,该病毒通过非洲患者或者媒介生物传播到拉美国家后,一方面由于当地居民对此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另一方面,由于当地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埃及伊蚊等媒介生物的大量繁殖,两个条件相互作用,从而造成广泛传播。 由于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无针对寨卡病毒的疫苗,也没有特异的抗病毒药物用于临床,徐哲说,最佳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免被蚊虫叮咬。“做好室内以及周边环境的清洁非常重要,通过清理积水、垃圾等,可以有效减少伊蚊的繁殖空间,帮助减少寨卡病毒感染。”(记者 罗朝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