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作出真正感动人心的作品”
舞剧《仓央嘉措》剧照。 刘海栋/摄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及政治人物。中央民族歌舞团历时一年将这个传奇人物搬上舞台,舞剧《仓央嘉措》于2015年年底与观众见面。 2015年12月27日至29日,舞剧《仓央嘉措》在民族剧院举行首轮公演,之后,应观众要求于2016年1月5日至7日加演3场。6场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舞剧《仓央嘉措》受到藏学专家、艺术界专家、媒体和观众的好评,很多人认为《仓央嘉措》“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形成了难得一见的符合人物性格和舞蹈冲击力的作品”“是中国民族舞剧艺术的重大收获”。 “他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 中央民族歌舞团建团六十余年以来从来没有一部舞剧,为什么第一部舞剧选择《仓央嘉措》?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舞蹈家丁伟告诉记者,中央民族歌舞团有一些可以改编的舞剧题材,但大多数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搜集整理的,题材比较浅显,不够深刻,而他们一直找不到一个令人动心的题材。仓央嘉措是被国人广泛知晓的人物。电影《非诚勿扰》里,一个小女孩朗诵了一首仓央嘉措的诗歌,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这引发了丁伟的思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缘何他的一些碎片式的诗歌如此打动人心?由此,丁伟想去了解仓央嘉措、探索仓央嘉措,想知道他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 有传奇的人生故事,有流传至今的诗情画意,又有对于宗教的想象和理解,种种因素综合在一起,让丁伟下定决心去表现这个距今已300多年的活佛、民歌诗人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这部舞剧讲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丁伟说,在这部舞剧中,包含了多彩的藏族舞蹈、优美的藏族音乐和独特的藏族民族场面。 “我们始终抓住他是一个人,一个诗人,一个年轻的浪漫诗人这一点来表现。”舞台上呈现的情感主要集中于仓央嘉措的乡情、亲情和爱情这三方面。 仓央嘉措1683年出生于藏南一户农奴家庭。在家乡,他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舞剧以藏族独有的“打阿嘎”开幕,展现了少年仓央嘉措和亲人、朋友一起生活劳作的场景:演员们手执木夯,边唱边打,庆祝丰收。剧中,少年仓央嘉措是一位机灵能干的“孩子王”,弯腰拾哈达、押加(藏族传统拔河运动)、“跳山羊”,无不在行,处处可见向他投来的赞赏目光。他还是母亲的“心头肉”,一段双人舞表现出母子之间血浓于水的亲密情感。 仓央嘉措15岁那年,开始进入寺院生活,一位懵懂少年的命运就此改变。舞剧中,仓央嘉措白天在上师江央扎巴的指点下,苦学佛典、医学、天文历算,当夜幕降临时,浓浓的思念总会涌上心头。在他的梦中,亲人们排着长队与自己告别,排在队伍最后的是他的母亲。仓央嘉措想给母亲一个拥抱,然而,母亲却一步一叩首向他走来。人物身份变化带来的挣扎与隐痛,直抵人心。 青年仓央嘉措,对自由与爱情充满向往。这种情感,就像他在诗歌中描述的:“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舞剧中,青年仓央嘉措与波姆姑娘产生了美好的爱情。然而,作为一位僧人,他的感情只能深藏在内心隐秘的世界里。舞剧以一段若即若离、没有肢体接触的双人舞,呈现了这种纠结的情感。 “这种虔诚打动着大家的心灵” 为了演好这个历史人物,丁伟带着主创团队做了很多案头工作,查阅大量资料,阅读仓央嘉措不同版本的传记,拜访藏学专家。在这个过程中,丁伟发现,每个人心中的仓央嘉措都是不一样的。这似乎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有着相似之处: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万个人心中也有一万个仓央嘉措。哈姆雷特的纠结是生存还是死亡;仓央嘉措的纠结是爱还是不爱,这样的爱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爱,是不是我们世人的普通的爱?很多人都觉得,像仓央嘉措这样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人,应该只是每日诵经而已。可是通过了解发现,仓央嘉措是个僧人,是个诗人,也有着普通人的情感。有记载说,他有60多首诗,甚至更多。 必须启程,到西藏去,到布达拉宫昏暗的酥油灯前,寻找仓央嘉措的影踪。 一位叫张戈的导演,一下飞机就倒在了大堂的椅子上,他被安排次日上午返京。当晚,张戈号啕大哭,“为了采风而来,却一无所获地回去,心有不甘。”夜里,他让大家搀扶着他,远远地望一望布达拉宫,仅仅是看一眼,张戈已激动不已。次日一早,大家又扶着他去了八角街,那天正好赶上当地的重要祭祀节日煨桑节,僧俗民众到寺院、山顶煨桑祭神,远远望去,街上烟雾腾腾,很多人从很远的山上将桑叶采摘下来,煨桑祈福。 “这种虔诚打动着大家的心灵,几位主创人员从八角街回去的时候,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这样的画面,都给舞剧《仓央嘉措》的创作带来了灵感。”丁伟说。 在到达布达拉宫时,正赶上布达拉宫修葺,在布达拉宫的房顶上,站着一排人,正在进行着他们此行特别想要见识的打阿嘎,而这就发生在布达拉宫这样一个神圣的地方。丁伟说,他们在以往的舞蹈当中都看到过传统的打阿嘎的舞蹈动作,但是看到真正的劳动场面,那种神圣感、仪式感给团员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在布达拉宫里,丁伟充分发挥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想象。他说,300年前,在布达拉宫的宫殿里,在无数个黑暗的夜里,闪烁的酥油灯是那么昏暗,仓央嘉措是那么年轻,一盏油灯之下,20多岁的仓央嘉措却写出了那么多美好的诗歌。他舍弃了高贵的身份,去追求普通人的生活,去追求粗茶淡饭的日子,这正是仓央嘉措对世间万物的大爱。 丁伟说,仓央嘉措总是被人望着。他是活佛,藏民们满腔期待地望着他,怕他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活佛;他的上师望着他,希望他懂得佛祖的一片苦心;他的政敌也死死望着他,希望找到机会把他手中的权柄夺下。 丁伟告诉记者,剧组多次奔赴西藏、甘南、青海等地区采风,了解藏族同胞及僧人生活,学习并积累了大量艺术和文化素材,同时还向多位藏族专家和学者学习,以期准确把握仓央嘉措的内心世界和藏族歌舞艺术的精华。 丁伟说:“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可能创作出真正感动人心的作品。” “那里的孩子天真朴实” 整部舞剧中,由3个演员分别饰演不同时期的仓央嘉措。14岁的孟子鉴和20岁的黄琛迪分别扮演仓央嘉措的少年和青年时期。创作初期,两人都随剧组进入藏族聚居区采风。面对采访,孟子鉴还有几分羞涩:“那里的孩子天真朴实,笑容灿烂真诚,他们很愿意合影,也会把他们知道的西藏的风俗告诉我。” 黄琛迪目前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大专班,选他做主演,丁伟自有一番理由:“我跟很多知名演员都有过接触,但是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一个心静下来的状态。这个小孩,他的眼睛很干净,还没有被名利、荣誉骚扰。我们把他带到藏区去采风,在甘肃夏河拉卜楞寺,黄琛迪在剧组即将离开时,主动申请独自留下来体验生活。 丁伟坚信:“一部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部剧也会陪伴一个人的成长。” “在拉卜楞寺里,我跟一个师傅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天,他吃什么,我吃什么,他做什么,我做什么。晚上他会做功课,写一些经文,虽然我看不懂听不懂,也盘坐在他身边,听他虔诚念经文。”那些不被外界打扰的日子里,雄鹰在天空低旋,抬头就能看见,这样的环境让黄琛迪的心变得特别宁静。“感受到了喇嘛的庄严肃穆和明理持修,并第一次学着静下来,观照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是个净化自我的过程。我逐渐进入状态,慢慢体会到仓央嘉措的精神世界”。 “艺术要在生活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们也不知道300年前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也不需要表现得太实,我们之所以选择做舞剧,就是因为舞蹈很浪漫,很空灵,可以让你去想象。”记者注意到,第三幕中,青年仓央嘉措的那段独舞,他是拖着身上的布跳的,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你在这个地方看到时,却不会觉得突兀,这块布是他心情的延续,他的忧伤、他的爱情、他的孤独,全在这块布上”。 “一次创作如同一次精神修行” 一位评论家说:“此前,虽然对他的故事情有独钟,但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感觉,直到看了黄琛迪在剧中的表演。他在舞剧中所呈现的那种孤独感,不是仓央嘉措身为雪域之王的‘高处不胜寒’,而是一直事与愿违,不断舍弃自己心中欲望的无奈。” 在一个14岁少年的心里,或许无法理解太多的权力与信仰。对此时的仓央嘉措来说,故乡、母亲、小伙伴便是他的全部。更何况,他生来就是一个放荡不羁,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人。让这样一个孩子放弃自己所认为幸福的一切,到神秘的布达拉宫去做高高在上的雪域之王,着实是一种痛苦。 然而,没有人能违背代表着权力与信仰的“藏王”,被视为转世灵童的仓央嘉措更不能。当现实与内心产生矛盾时,戏剧的冲突便出来了。对此,导演丁伟利用灯光、音乐和背景画面的转换,很好地配合了演员的表演。 经国家民委有关部门审批,中央民族歌舞团申报了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经过层层筛选,《仓央嘉措》以独特的创作思路、浓郁的人文情感和国家院团的强大创作力量,以及无可替代的演员队伍,在所有申报者中脱颖而出,获得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最高资助。 1月7日,舞剧《仓央嘉措》在民族剧院接受了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的中期评审验收,来自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的20位专家评委与现场近千位观众一同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专家评委高度赞扬了舞剧的艺术水准,并希望舞剧精益求精,成为中国文艺舞台上的经典之作。 据了解,应广大观众的要求,今年3月18日,舞剧《仓央嘉措》将在北京拉开第三轮演出的大幕。丁伟说:“一次创作如同一次精神修行,在此过程中,不停反省创作的道路是否准确,也不停调整前进的方向。通过对仓央嘉措诗歌的理解,感知一个青年的情感,挑战自己以往创作的舞剧,就是在不停地拷问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艺术追求。”(桂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