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战争与和平》变成“贵族与爱情”? 《战争与和平》变成“贵族与爱情”?
BBC 最新英剧 《战争与和平》剧照,莉莉·詹姆斯饰演的娜塔莎与安德烈在冬宫共舞。
1956年上映的美国版《战争与和平》,时长为3小时30分钟。好莱坞导演金·维多大幅度简化了原著的情节和复杂的人文内涵,着力演绎一段发生在硝烟战火中的爱情故事。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娜塔莎气质高雅,深入人心,而亨利·方达则演绎了一个文质彬彬的皮埃尔。该片获得第2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最佳摄影提名和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前苏联版《战争与和平》 分为4部,时长总共为6小时30分钟,在1966年至1967年陆续上映,由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导演。影片拍摄历时5年,耗资5.6亿美元,在前苏联军方的协助下,共调用了10万名群众演员,是迄今世界电影史上临时演员最多的电影,场面大气恢弘。该片被评为第4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并获得最佳美术指导提名。 (均资料照片) BBC根据长篇巨著 《战争与和平》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于日前收官,在英国维持高收视、高评价的同时,还掀起了一股“托尔斯泰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该剧在俄罗斯被斥为“完全不对味”“在圣彼得堡拍的《唐顿庄园》”。 两地评价的两极分化,也让更多人再次聚焦这样一个问题:当经典名著成为跨文化传播的1P,原汁原味、尊重原著,和当地观众的审美习惯,两边的比重究竟该如何权衡? 翻版“唐顿”,“精准定位于没读过原著的人” “镜头美如油画”“每一帧都想截屏”……这些视频网站上的弹幕足以说明新版《战争与和平》制作之精良。据统计,在英国本土收看 《战争与和平》 的电视观众多达平均每集700多万人次。尽管围绕新版“灰姑娘”莉莉·詹姆斯饰演的娜塔莎有诸多争议,但并不妨碍人们对她在冬宫与安德烈的共舞心醉神迷———皇宫、舞池、服装、灯光甚至眼神都跟电影《灰姑娘》如出一辙,准确无误地牵动电视机前的少女心。片中一群士兵裸浴的场景也成了热议话题,人们纷纷把它跟1995版《傲慢与偏见》 中科林·菲斯从池塘里湿身出水的经典一幕作比较,而这次剧本的作者正是当年《傲慢与偏见》的金牌编剧安德鲁·戴维斯。BBC还破例保留最后一集80分钟的时长,最终这部华丽、性感版本的《战争与和平》在英国几乎赢得了一边倒的好评。 但俄罗斯观众并不买账。“这部剧精准定位于那些没读过原著的人。”俄罗斯知名娱乐杂志 《Afisha》 这样评价。虽然剧情相较于原著并无过多出入,场景都在俄国实地拍摄,音乐和民间舞蹈也够纯正,但整体就是“不对味”。这与一众英国演员说的英语台词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少了托尔斯泰的“气氛”:那些大气磅礴的历史全景式描绘,以及人物在命运裹挟之下的复杂心理,浓郁的宗教、哲学思辨,在英国的镜头下都让位给了 《唐顿庄园》式的宫闱爱情。 N版改编,英美片如何讲好俄国故事 放在“世界名著”的大类中,托尔斯泰的作品也该属于“改编难度五星”的那一种。作家伊萨克·巴别尔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如果这个世界自己会写作,它会像托尔斯泰那样写。”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 以俄国四大贵族家族的浮沉为轴,描绘了1812年俄法战争前后的社会生活。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查晓燕说:“从纵向上看,俨然是一部俄罗斯社会思想发展史,从横向上看,又是那个时代俄罗斯方方面面的写实画卷。阅读并理解他的作品,必须调动读者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宗教、美学、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等领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与悟性。”而这些都决定了影视改编的难度。 尽管难改编,近百年来,《战争与和平》 里的故事仍在银幕和荧屏上不断重现。查晓燕认为,“这恰恰是经典穿越时空,经典穿越国度,经典穿越种族的一个极佳例证”。俄国早在1915年就拍过一部黑白默片,好莱坞1956年翻拍的电影由奥黛丽·赫本和亨利·方达主演,BBC在1972年也拍过同名电视剧。影评人虞昕最欣赏的是1966年、1967年在前苏联连续上映的四部曲电影,不仅因为该片动用了红军部队和近千马匹,营造出大气恢弘的历史感,更因为镜头语言和人物塑造所透露出的俄国气质,是英美影人难以表达的:“小说里的皮埃尔一开始是个认同法国文化的贵族私生子,后来又拿起枪对准法国,这个人物非常复杂,也很典型———俄国的国徽就是双头鹰,东西方两头都想兼顾。没有这种民族文化心理,拍不出这样的民族史诗。” 当然,一部纯正的俄罗斯史诗,未必比一个“唐顿式”的贵族爱情故事更吸引英国观众。英剧 《战争与和平》 在英、俄两地截然相反的评价,跟 《西游记》 被海外“变形”后在国内引发的争议并没有太大差别,说到底,还是归结于文化落差。如何平衡原著的精神气质和受众的审美习惯,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合适的过渡点,才是决定跨国改编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虞昕看来,黑泽明的电影 《乱》 把莎剧 《李尔王》 的故事糅入东方武士文化的语境中,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改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 几年前还被日本改编成他们最拿手的悬疑剧。“中国改编国外经典名著的例子比较少,我们也可以更多地借鉴这方面的思路。” 原著热卖,改编影视剧成为传播经典名著的“导读” 无论如何,BBC这部让“原著党”不那么满意的改编剧集,倒是实实在在推动了原著的传播。四卷本的《战争与和平》,在英国许多书店被摆上了畅销柜台,销量直线飙升。有观众留言说:“人生太短,这部小说太长。但看完剧以后,我发现自己有看小说的时间了。”这句“调侃”同样也适用于“经典的大多数”。对于习惯“短平快”阅读的年轻人来说,许多大部头名著一直被列在“将来要看的书单”中,而改编影视剧相当于提供了直观简明的“导读”,引导感兴趣的人去翻阅原著。 正因如此,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扬非常赞赏英国对名著的持续翻拍,他认为从影视改编者的角度,“可看性”必然是相比于“忠实度”更优先考虑的问题,对名著的传播效果也具有更直接的影响。BBC今年一月播映了《狄更斯世界》,去年则连续把《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4部20世纪英国小说改成电视电影。《安娜·卡列尼娜》《名利场》等名著也都有英剧版本。就在几天前,BBC又与《战争与和平》 的编剧签约筹拍电视剧《悲惨世界》。“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持续关注和投入,体现了他们的文化眼光。”杨扬认为,现在国内对流行文学的改编很多,对经典名著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像茅盾的《子夜》这样的作品,都值得进行影视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