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豪掷一亿捐故宫,画家崔如琢为哪般
崔如琢作品《荷风盛世》(局部)
晨报记者 詹 皓
日前,国画家崔如琢向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1亿元人民币,此举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钱的数量当然是一个由头,但是,一位国画家哪来那么多钱?他为何要做如此巨额的捐赠呢?
作画风格大手笔、高调门
记者了解到,崔如琢出生于1944年,曾拜北京国画家李苦禅为师,上世纪80年代初,他飘洋过海去了美国。直到2003年前后,崔如琢才回到国内发展,而且发展速度犹如火箭,不但作品每方尺单价从2002年的8000多元,涨到目前的20万元以上,中间还曾涨到过70万元一尺。截至目前,崔如琢一人至少两次刷新中国当代国画最高拍卖纪录,其多件作品拍卖破亿元,2015年他的作品拍卖成交总额在3亿元以上。
在画坛,崔如琢向来以大手笔、高调门而闻名。他的个展,从南办到北,每到一地,都有名流为之站台,场面轰动; 个展的主办单位也是当代中国画坛的最高规格。崔如琢往往出手巨幅作品,他为人民大会堂所画的《荷风盛世》长达22米,与历史名作《江山如此多娇》隔墙而立。
同时,崔如琢拥有国内最大的私人美术馆崔如琢美术馆,他还收购了日本伊豆高原美术馆,改名为伊豆崔如琢美术馆,成为在日本拥有最大私人人美术馆的中国画家。
“画坛印钞机”是如何炼成的
谈及此次捐赠,崔如琢表示,自己12岁开始,就经常去故宫看古画并临摹,一待就是一天,故宫等于喂了他艺术上的第一口奶。这次捐赠,既是回报故宫和中国古代艺术的滋养之恩,也是希望为故宫的文物保护、研究做一点事情。
在记者跟崔如琢的接触中,明显感觉到他并非一个普通画家,因为他很少谈自己的艺术,更愿意谈一些宏观思维、历史规律和人生哲理,即便炫富,也炫得很自然,身上兼有富豪、艺术家、鉴赏家和交际家的气质,而他的成功故事,听来更像是神话。
崔如琢在美国闯荡多年,靠着报纸上的一则小广告,吸引了台湾一位政坛名宿的儿媳,她用2000美元买了崔如琢4张画,还把画给她老师黄君壁、张大千看。黄君璧看后,居然愿意用自己的画跟崔如琢的画对换;张大千也对女弟子说,崔如琢的画笔墨不错,可收。张大千的话成为崔如琢的人生拐点,当晚,崔如琢接到电话要订画100张,价格是12万美元,接着,许多高端客户被介绍过来,不到两个月,崔如琢就挣了40万美元。
后来,从不买画的台湾实业家王永庆花12万美元买了崔如琢一张画,震动台湾企业界。1984年,崔如琢花20万美元买了王永庆旗下一家公司的股权,该公司上市后,崔如琢套现拿到2800万美元。1990年,崔如琢在银行里的存款达3亿多。
做财富的主人,树立慈善形象
崔如琢虽为富豪画家,却不愿意守财,他说,“我要把钱花出去,学会做财富的主人”,这也许跟他年轻时经历7次抄家,“每抄一次心里就明白一次”有关。30多年前,他就在海外收藏大量中国古代书画精品,清初大画家石涛的传世作品一共才400件,崔如琢就拥有了100件左右,其中一套《石涛罗汉百开册页》已成无价之宝。
这些年,崔如琢的书画价位迅速上扬,2011年,他位列胡润百富榜中国艺术家第二位。在北京,他的私宅据说占地8亩,是打通4套别墅构建的私家园林。在艺术品市场表现不佳的近几年,崔如琢的作品看不到颓势,吸金能力颇强,这次捐给故宫的1亿元,就是一位企业家最近买了他一件60米长卷的钱款。
做了财富主人的崔如琢,也在社会上留下慈善家的形象。2012年,他第一个在刚开业的国家博物馆举办个展,并向国博捐赠10件作品,而在市场上,他的作品动辄以千万元成交。崔如琢还于2014年再度向国博捐赠作品30件,并计划在10年内一共向国博捐赠作品100幅。汶川地震发生后,崔如琢曾捐款5000万元成立公益基金,由此还获得2008年“中华慈善奖”。
是否艺术营销?静观其“后手”
如此善于挥金的崔如琢,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如何看待其“高举高打”和艺术营销之间的关系?
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执行院长孔达达称,在业界,崔如琢算是元老级的画家了,本身并不需要通过捐赠来炒作; 而故宫博物院是顶级学术机构,并不缺这点资金,崔如琢在北京故宫开个展并搞捐赠,如此对接也属正常,只是金额较大,业界有所震惊。而且这次捐赠没有什么主题,有点泛泛的,一个没有要求的捐赠,人们会觉得背后可能会有无限的要求,自然想去寻找他的“后手”。
如果一定要寻找崔如琢此举的意图,孔达达院长认为,要么是为他的作品将来被故宫收藏做预热,要么是巩固、增强他在艺术界的地位,或者为了获得有关方面的重视。大家不妨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