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产业政策

旗下栏目: 文化新闻眼 文化地图 产业政策 文化视野

国人为何重视农历:民族信仰与情感的时间载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3-02

  农历新年,今称春节,是举国同庆的中华民俗大节。为何公历(格里高利历)在中国推行100年来,农历岁首仍然为国人如此重视?

  要回答这一问题,还得从农历的产生及其文化内涵、功能说起。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是中国先民的文化创造与智慧结晶,在几千年的不断调整与完善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重大文化遗产,至今仍生动地传承于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农历,顾名思义,是服务农业生产的历法。农业是传统中国人谋生的主业,农业生产活动直接受到天地自然的制约与影响。因此,人们对天文、气象、物候的时序变化极为关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与自然协调的时间体系。

  日月是上古社会最早观测到的时间标志,人们通过高悬天空中的太阳与月亮测度时间变化,太阳的东升西落为一日,月亮的圆缺为一月,昼夜时间的长短反映季节时序,由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点的观测逐渐形成中国的纯阳历二十四节气。我们的先民在日、月、季节的恰当配合之后,“四时成岁”,形成中国人岁、年的概念。一个年度周期12个月,一年平均365天。由于月度时间与岁年时间有时日差异,为了让月度时间与季节时序(二十四节气)大体同步,人们很早就发明了闰月的方式,加以协调。可见,我们长期使用的农历,虽然因近代西洋阳历(格里高利历)的传入,而对应被称为阴历,其实并不是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农历即阴阳合历,是中国人日月信仰的产物,也是中国人对人的生命体验与生计活动充分考虑之后的综合性人文设计。它通过朔望日与月度的配合,通过二十四节气与太阳年的配合,让中国人长期生活在与日月协调的时间框架之中,将岁首规定在立春附近,春夏秋冬在岁年周期中流转循环。中国人围绕时序节点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习惯,这些习俗模式就构成了传统节日的原型。汉魏时期出现了四季错落有致的节日体系,如正月大年、元宵,二月春社日、三月上巳、四月寒食清明、五月端午、六月尝新、七月乞巧、八月秋社,后来的中秋,九月重阳、十月秦岁首(后来寒衣节)、十一月冬至、十二月腊八、除夕等。

  月度时间在传统中国也被赋予诗意。正月为新春之月,二月为花月,三月为桐月,四月为梅月,五月为蒲月,六月为荷月,七月为巧月,八月为桂月,九月为菊月,十月为良月,十一月为葭月,十二月为嘉平。这时的农历就不仅是纯粹的农民历,而是全社会遵循的时间指南,人们按照历法时间安排各种社会活动。农历成为一种阴阳和谐的文化时间体系。虽然在1912年之后,中国以格里高利历为公历,作为政府与社会的公务时间,但民间一直传承着古老的农历。它仍然服务着百姓的日常生活。村落社会人们的日常生计、生老病死的仪式生活,至今仍以传统的农历为时间依据。

  农历既是古老时间技术,也是传承华夏文明的文化时间,是中国人文化信仰与情感的时间呈现。在年复一年的岁月长河中,农历成为中华主体民族的时间生存方式,我们珍爱农历,我们传承民族文明。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