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成为第一大销售市场之后,眼下中国也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后市场。但是研究中国的汽车后市场,第一个难题就是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比如要问现在国内有多少汽车修理厂,基本上不会有准确答案。有人统计,2012年国内汽车后市场总产值为4900亿元,这是按照每辆私家车每年在售后服务上创造4000元的产值来计算的,这个数据还比较靠谱。但是这只是汽车后市场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但是,仅仅售后服务这一部分就存在配件质量和服务诚信两大难题。 4S店做不仅配件贵,工时费也高。除非是在质保期内或者公款修车,一般私家车都不会选择4S店。但是汽车维修店存在购买原厂配件难的问题,汽车整机厂不允许零部件商对外销售配件,这已经成为行业的潜规则。由于很难买到原厂纯正部件,导致假冒伪劣配件泛滥。 据南京媒体报道,南京市有6万辆机动车逾期未年检,这些到了应该年检的时间却没有到指定场所全面体检的车辆下落不明,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濒临报废的车。按我国汽车保养量推算,每年大约有700万-800万辆汽车报废,但是到正规回收厂报废的只有100多万辆,大部分流入地下拆车厂。据报道,在维修市场,成本1000元的全新零部件,如果从报废场采购,只需要花费200-300元。在汽配市场,同一个零部件价格会差上10倍之多,但是谁能说清质量如何?有人说99%的消费者无法识别故障零件已被“旧零件”替代,其实说少了1%,没有一个消费者可以鉴别配件质量,而检验配件质量的惟一办法就是使用。近六成汽车用户在他们的车上发现过仿冒产品。近几年来,由于使用伪劣零配件而发生事故的车辆占到总事故车辆的13%。 2012年公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只是推荐性的国家标准,不具备效应,因此实施以来收效甚微。2012年9月,有300主集体投诉某品牌汽车甲醛超标4倍事件,最后成为烂尾新闻。 汽车后市场之所以混乱不堪,经营者有恃无恐,假冒伪劣猖獗,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新消法加大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应该有利于消费者维权,比如规定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微型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自消费者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出现瑕疵,发生纠纷的,由经营者承担相关举证责任,还规定了惩罚性赔偿。这样的规定的确不错,但是一部法律的效力如何关键还是取决于行政执法部门加强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