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中国金融》杂志微信号发表了中国银监会主席 尚福林 的署名文章,详述“十三五”时期银行业的改革发展方向。尚福林在文章中写道,要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置和破产法律体系,加强行政退出与司法破产之间的有效衔接,推进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常态化、规范化。 下为文章节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银行业要继续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方向,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基本底线,持续推动银行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0年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业机构体系,着力加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力度,全力支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坚持创新理念,提高服务质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银行业要依靠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探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一是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银行业要健全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机制,探索投贷联动等契合创新创业企业生命周期特点、符合我国实际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继续推动设立科技信贷专营机构,推动加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助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二是加快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融合。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加强大数据的采集、开发和应用,在风险防控、精准营销、集约管理等方面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坚持协调理念,支持平衡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银行业要在补齐短板、破解难题、均衡发展上下功夫,开拓支持实体经济的新空间。一是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密切跟踪和积极配合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对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和“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实施,以及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助推实体经济持续拓展发展新空间。二是支持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盘活信贷存量、优化增量投向、科学利率定价等方式,主动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坚持绿色理念,改善生态环境。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银行业要把绿色理念贯彻到战略、决策和行动中,树立支持实体经济的新标准。一是完善绿色信贷工作机制。引导银行业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理念,并贯彻到金融服务和信贷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形成有利于发展绿色信贷的体制机制;加强专业化团队建设,形成绿色信贷工作合力。二是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严控产能过剩领域贷款,严防环境和社会风险,积极开展能效融资、碳排放权融资、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业务创新,大力支持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发展。 坚持开放理念,实现合作共赢。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银行业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实现对内与对外开放双轮驱动、相互促进,增强服务“走出去”战略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提升自身服务“走出去”能力。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条件、具有能力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走出去”企业需求优化机构布局,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开展海外并购、拓展国际业务,提高国际化质量和深度,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来华投资经营。二是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以金融服务便利化、系统化为重点,支持讲信誉、有实力、守法律的企业“走出去”,力挺中国装备迈向国际市场,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为“走出去”项目提供优惠贷款和跨境 人民币 结算等综合化金融服务。 坚持共享理念,增进人民福祉。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银行业将立足改善民生,大力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普惠性,找准支持实体经济的落脚点。一是有效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有针对性地创新支持政策,提升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和申贷获得率,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通过加强存贷款定价管理、清理收费项目、缩短融资链条、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等举措,降低融资成本,着力解决“融资贵”问题。二是结合金融扶贫加强“三农”金融服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精准”原则,全面落实《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加大对“三农”信贷投放和资源配置的倾斜力度,突出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特殊群体的特惠政策安排,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得到更加实惠的金融服务。三是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建设,优化金融消费者投诉受理、处理、公示和反馈机制,扩展消费者维权渠道、提高维权效率、降低维权成本。 坚持风险为本,提升竞争能力。坚持风险为本理念,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新常态的各项要求,加快转型发展,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力度,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一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政策,避免单纯追求利润、盲目追求规模的短期行为;优化组织机构,持续深化事业部制改革,积极推进专营部门制改革,探索部分业务板块和条线子公司制改革。二是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继续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推进新设消费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扩大村镇银行民资股比范围,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高风险银行业机构重组改造。三是进一步优化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明确市场定位,根据目标市场、地域和客户,谋求符合自身资源条件、功能优势和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围绕市场定位和比较优势,推进特色经营,形成特色品牌,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差异化金融服务。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与风险状况和系统重要性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框架;实施稳健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形成与其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风险文化;有效运用各类风险管理工具,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确保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银行业所面临的各类传统风险和新型风险。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永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银行业系统要把加强党的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完善党对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同推进银行业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意识,重点强化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做到明责、落责和问责三管齐下;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体现到党建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具体工作中坚持思想教育从严、干部选用从严、管理监督从严、纪律约束从严、制度执行从严和落实责任从严,为银行业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重要的组织支撑。 国际经验反复证明,金融越是发展,就越需要强化监管。为引领我国银行业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行稳致远,必须全方位加强监管。一是全面推进银行业法治建设。按照依法治国方略,坚持法治思维,完善银行业法规制度体系;推进监管执法组织架构改革,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提高监管执法的规范性和公信力,促进银行业依法合规经营。二是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合理划分监管职责和权力,进一步向基层下放审批权限,提高监管透明度,确保依法监管效率不断提高。三是完善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有机结合的监管框架。推动落实资本和流动性等新监管标准;健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推进系统重要性银行、逆周期资本监管制度建设,提高系统性风险的预警、评估和应对能力。四是持续改进监管技术和方法。继续推进监管架构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改进现场检查;继续完善和运用监管工具箱;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缓解监管资源紧与监管任务重的矛盾。五是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置和破产法律体系,加强行政退出与司法破产之间的有效衔接,推进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常态化、规范化。六是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不断提高为民监管、为国把关的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