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一号》作为2016年开年大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受到部队官兵和普通观众的欢迎。作为本剧的编剧和导演,一名从事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30年的老兵,我深感欣慰。 一部作品的主题思想就像作品的灵魂,没有明确鲜明的主题思想,作品就会焦点模糊,人物和故事就显得虚幻缥缈。因此,精准定位主题思想是本剧的关键,聚焦“打胜仗”是《陆军一号》的鲜明主题。全剧围绕着怎样理解“打胜仗”,如何表现“打胜仗”,什么样的状态才像“打胜仗”的样子,什么样的训练才叫为“打胜仗”而练兵,什么样的部队才算是一支能“打胜仗”的部队等,正面回答了当前军队建设的一系列课题。当然,这也给创作者出了一个大难题,弄不好就会变成说空话套话、讲大道理,拍出的东西部队官兵不喜欢,缺少艺术感染力。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深入部队,听听部队官兵是怎么想的,看看部队是怎么做的,了解部队官兵想看什么样的剧,希望我们拍出什么样的戏。 我们先后深入陆航部队领导机关、院校采访,上至原陆航部部长、陆航学院院长,下到多个陆航旅(团),直升机设计总师,试飞大队及飞行训练团。我们还跟随机组登机观摩飞行训练,亲自上模拟机试飞,体验驾机飞行的感觉。深入生活不是走马观花,还要进一步学习和充实自己。下部队之前,我们阅读了大量有关直升机原理和飞行技术、战术战法的书籍及外军陆航战例,努力使自己从外行变成“内行”。因为只有成为“内行”,采访中才不会说外行话。你内行,与官兵沟通才直截了当,他们就越能讲出真实的故事,从不经意的聊天中你就能捕捉到更多有价值的细节。陆航部队飞行员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70后80后占大多数,我坦率地告诉他们要拍一部什么样的电视剧,请教他们怎么拍最好。剧中的许多情节和细节都是从采访中得来的。比如某陆航团“直10”飞行大队大队长,向我讲述了他们改装“直10”的过程。从接装到实弹打靶,再到参加渡海登岛演习,他们前后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在改装训练中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打破常规,在没有现成训练大纲的情况下互教互学,就连上厕所都在琢磨新机型的飞行要领,琢磨战术战法。我问:“为什么要这么急?”他说:“‘直10’已经列装部队,万一明天就打仗,我们飞不起来,打不赢怎么办?”语言朴实直白,但这就是当下部队官兵的真实状态。采访风雷飞行表演的大队长时,我问:“冒险用国产‘直10’武装直升机试飞顶级高难动作‘筋斗’‘横滚’时,有没有事先请示领导?”他笑着说:“请示了还让飞嘛?!”我不解:“你已经是拖家带口的特级飞行员了,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去试飞?”他说:“看到外军飞行员用阿帕奇飞‘筋斗’‘横滚’,而我们国产‘直10’有这么好的技术性能,却没有人去试飞,我急啊!我一定让中国的武装直升机飞出最佳作战性能。”这个真实的事件被我写进剧中,演绎成主人公姜海勇于改革创新的一段感人故事。我们找到了突破点,聚焦“打胜仗”,就是要去写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和他们的真实故事。 我曾问部队官兵和飞行员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军旅作品?他们说,最讨厌那种穿着军装,拿腔拿调的娘娘腔,细皮嫩肉的花拳绣腿。他们希望看到能提气的作品,看到真正表现他们身边生活、展现我军军事实力的作品。由此,我们确定了本剧的风格,就是“纯”“真”和“前瞻性”。剧中的军人都应该是纯粹的军人,电视剧当写军人所想,演军人所为,说军人该说的话,表现当下军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所谓“前瞻性”就是展示陆军发展的前景,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在塑造人物上,我们把剧中人物放置在陆军改革的大背景中,不回避改革中的矛盾、挫折和失败,描写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洪流中敢于创新探索、勇于牺牲奉献的当代军人形象。 (郑方南 电视剧《陆军一号》编剧、导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