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各类“奇葩证明”层出不穷。针对频遭吐槽的“证明多”、“证明难”,公安部、外交部、民政部等纷纷发布相关政策措施,要求解决此类荒唐证明的问题。在即将到来的2016年,办证难、办证繁的问题有望进一步解决。 活在当下,谁没被“奇葩证明”烦过,多跑几趟能办下来的,“奇葩指数”还不算太高,那些陷入“死循环”、永远无法完成的证明,那才叫“惨绝人寰”。譬如,A单位要求有B单位证明才给你开,B单位又要有A单位证明才行。“奇葩证明”人人喊打,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但你有没想过另一种情形——不需要严格程序与证明你就可以办成任何事——恐怕也不那么美好,说不定你的存款哪天就被一叠假资料转走了。证明还是需要的,令人厌恶的是那些离奇的、多余的、麻烦的证明。对“奇葩证明”不妨进行“专家会诊”,然后给出一个“综合治疗”方案。 首先是“外科治疗”,直接动手术切掉“赘肉”。事实证明,一些证明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可以毫不犹豫地砍掉。比如,一个大活人站在你面前,兜里也揣着身份证与户口籍,你非得要人家开一个“健在证明”,这不就是存心为难人家吗?身份证,就是一个人法定的身份证明,凡是与身份相关的证明都可以且应该用身份证,无须更多权威性、准确性更差的证明,如居委会证明。假如认为身份证也有漏洞,存在“一人多证”现象,那就是管理部门没做好,责任不应由公众来担。 其次是“内科疗法”,针对肌体“病灶”下重药,使肌体组织康复,提升环境适应性。公众对证明颇多怨言,更多在于办证烦、办证难——证明办理流程复杂、环节众多、办事窗口少、服务时间限制、工作人员不负责、行政部门之间信息不互通、不同地区各自为政等现象。社会都迈进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如果行政部门还留在工业化甚至农耕时代,公众办个证明要在不同行政部门来回跑,两者不是有“代沟”么?体制内理顺关系、内强素质,才能方便公众、外树形象。 再就是“化学疗法”,个别公共部门人员头脑中的官僚作风、老爷做派是工作作风上的“癌细胞”,需要进行“化疗”。央视不久前曝光一位“北漂族”回乡办理出入境手续,每次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都说少了一项证明,但又不一性告知,害得他一共跑了6个来回、共3000多公里才办成。如此工作作风,应该狠狠刹一刹。 社会共识是,简化优化办事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进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加大网上办理力度等,都是降低公众办证焦虑的有效举措。清除“奇葩证明”同时,还要在上述入手,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连海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