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 从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感性表述,到2015年8月国务院发文《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保持传统乡村风貌,传承农耕文化”的发展思路,再到时下日益火爆的以返朴还淳、品味乡愁为核心体验的“原乡旅游”市场数据,均可看出,乡愁旅游已成为最具生命力的旅游形式之一。将开展乡愁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是大势所趋,发展乡愁旅游能够成为美丽新农村建设的实用抓手。从乡愁旅游引导美丽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出发,其建设要点包括: 1.塑造淳美情怀的旅游主题策划。乡愁旅游的主题,无论是以何种独有资源本底作为卖点、无论是以乡村文化还是乡村生态作为核心吸引力,都应以“淳”为切入点,即凸显区域的原生感、乡土感、回归感、田园感、古味感。将“淳”作为产业、环境、产品、建筑、民俗、设施、管理等规划的统领,能够使新农村建设保持具有乡村自身吸引力的淳美风貌,使乡村旅游空间能够最大化吸引都市人的驻留与消费。 2.遵循产景一体的农业产业升级。农业产业是农村地区的核心产业,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要脱离初级的农业生产销售套路,通过培育多元、复合的农业产业链、衍生链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达到升级农民收入结构的目的。农业田园是乡愁旅游的最主要环境,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景观是开展乡愁旅游不可或缺的部分。综合考量作物的经济效益和观赏价值,种植亦农亦景的作物,通过开展传统农事体验、农业观光、古法农产品深加工等乡愁体验活动,可以使一产与二产、三产就地结合,充分拓展农业收入渠道,产景一体,起到改善农村风貌、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 3.凸显原乡风貌的村落环境营造。能够凸显原乡风貌的村落环境改造是乡愁旅游环境营造的重要内容,例如行道树应选用果树等乡土树种,注重利用藤蔓蔬菜、菜畦、乡花乡草等进行房前屋后的庭院营造,在道路和院落的铺装中多运用条石、砾石等最具乡土特色的自然材质等,能够有效避免新农村建设时村落整体风貌的表面城镇化。 4.围绕农村生活体验的特色产品包装。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升级,乡村旅游产品逐渐走出农家乐、采摘园的单一模式,向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转化,这正是乡愁旅游不同于其他形式乡村旅游的突出特点之一。例如能让人们忆苦思甜的农事生产体验、简单健康又能体现古早风味的乡土餐饮、让都市人向往的绿色有机农产购物、提倡回归简约淳朴的乡里休闲度假等,这些产品实现了传统农作物生产销售向农作物生产、农产品深加工及销售、农业休闲相结合转化的消费升级。 5.保留古朴个性的村落建筑改造。不同于城市建筑,农村的建筑自成一种古朴美,一般保留了更多传统建筑技术和艺术文化,在农村建筑改造时保留这些特点,避免瓷砖化、水泥化,不仅能让村落更具美感,又因容易引起游客的情感共鸣而更具吸引力。 6.尊重传统传承的乡土民俗活化。对乡土文化的怀念或好奇是人们乡愁意识觉醒的重要内容,基于传统乡村文化的活态化进行产品包装,将乡土民俗参与化、休闲化、符号化,不仅能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持农村自身的文化精髓,又能使游客获得更高层次的乡愁需求满足。 7.保证主客共享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乡愁旅游建设美丽新农村,不是打造传统景区或大搞乡村片面城镇化,而是要营造一个村民与游客和谐共存的生活空间,因此在满足游客需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资金流入,让当地农民享受到更高标准的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以及卫生、商业、文体等生活服务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8.强化原住民参与的旅游业态选择。乡愁旅游的业态选择应充分考虑原住民的参与性,让农村变成创业的福地。一些由农民自主经营的民宿或需要大量当地居民提供服务劳动力的乡村酒店,是将发展乡愁旅游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紧密结合的良好业态。多培育以当地村民为主体提供服务运营的业态,能够有效吸引农民返乡创业,在让游客体会到浓厚“老乡情谊”、更加愿意停留、消费的同时,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就业、激发农村经济和社会活力,推进美丽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麟德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 :欧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