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伟 一、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 国家战略(nationalstrategy)是国家根据国际国内情况,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国家力量,最终实现国家目标的总体性战略。国家战略一词最早出自美国,其概念来自英国的大战略思维,二战以后美国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意指“在平时和战时使用军事力量的同时,发展和使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了对国家战略的研究,我国的国家战略是通过一系列代表党和国家意志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出来的。 世界各国对国家战略的研究和运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国家战略与影响国家战略实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战术因素的协同问题,国家战略和其战术工具之间是一种导引和支撑、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国家战略的实现必须依靠一系列不同领域方向正确、合理有效的政策来贯彻落实,因此,国家战略能否顺利实现,各领域的政策选择是否正确就成了关键。政策选择正确,有利于实现国家战略;政策选择错误,政策效果轻则会偏离国家战略,重则还会与国家战略相左。 我国旅游业正处在“十三五”的规划之年、开局之年,保持产业政策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承担起产业发展实现国家战略的责任是旅游业面临的一项战略性问题。 二、旅游业对接国家战略的路径分析 我国旅游业的规模体量、丰富的产业功能、在国际旅游业中的地位、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发展氛围使得我国旅游业具有对接国家战略的产业基础,笔者认为旅游业至少可以在以下十个方面对接国家战略。 (一)对接“一带一路”战略,走区域旅游合作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说,“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旅游业能够有效地汇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强沿线各国人民的交往,消除隔阂误解,提升各国融入其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旅游业角度考虑,可以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区。 (二)对接“互联网+”战略,发展智慧旅游,推进传统旅游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智慧旅游是“互联网+旅游业”的产物,是促进旅游业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动力,可以说“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的旅游服务业”。2015年5月,国家旅游局提出到2050年,通过旅游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实现中国旅游业的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三)对接“旅游+”战略,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互联网+”是2015年中国科技十大热词之一,在旅游行业也流行一个近似的热词“旅游+”。“旅游+”思想的雏形来自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该意见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2015年5月国家旅游局进一步明晰了“旅游+”的含义,主要是指考虑到旅游业综合性、关联性的特点,发展旅游不能就事论事,要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观念,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要走产业融合但又不止于产业融合的发展之路。 (四)秉承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旅游、低碳旅游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旅游业而言,承接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走生态旅游、低碳旅游之路,要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贯彻“绿色思维”,把旅游业办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旅游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从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五)对接新型城镇化战略,走旅游城镇化之路。新型城镇化过程的核心任务之一在于产业选择,考虑到旅游业综合性、关联性的产业属性和我国70%的旅游资源集中于乡村,旅游业在实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旅游城镇化,就是以旅游业作为推动城镇化的产业选择,通过人流带来的消费聚集,形成生产聚集、服务聚集和人口聚集,从而实现城镇化。旅游城镇化具有环境污染较小、就地城镇化、城乡统筹的特点,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导向。 (六)对接供给侧改革,去旅游产能过剩,补齐旅游短板。旅游市场的某些乱象实际上是旅游供给侧结构不合理的体现,例如,零负团费导致的强制性购物,其本质是旅游供应商入行门槛较低带来的恶性竞争的结果。长期以来,旅游供给侧偏重于酒店、景点和交通,而购物、娱乐等旅游要素未能跟上,需要补齐短板;在旅行社行业内,也存在着大量僵尸企业,而这部分企业恰恰是造成市场混乱的主要来源,需要去产能;只有加强旅游供给侧改革才能最终创造出“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和“让人心安的产品质量”。 (七)对接公共外交战略,开展旅游外交。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借助于信息、文化交流、媒体等手段对其它国家民众施加影响的外交形式,是实现国家战略的一项重要工具。我国拥有总计达2.5亿人次的世界第一大出境游市场和第四大入境游市场,如此庞大的出入境旅游市场是我们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平台。习近平总书记说,“旅游是增强人们亲近感的最好方式”,旅游在国家公共外交中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八)对接精准扶贫战略,走旅游扶贫之路。旅游可以有效消除贫困,但在以往的旅游扶贫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粗放扶贫现象,旅游扶贫的效果也往往用人均旅游收入来衡量,因此,农民往往有被代表、被平均的感觉。旅游扶贫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实施“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战略”,即PPT(Pro-PoorTour-ism)战略。要按照习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时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 (九)秉承“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定位,把旅游业办成一项民生产业。习近平总书记讲,“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经济产业,中国旅游业2015年对GDP的综合贡献达到了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业要建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必须走民生产业发展之路,要在普惠式大众旅游、提高游客旅游体验质量、保障旅游从业人员权力、扩大旅游就业和旅游扶贫、旅游市场监管等方面下功夫。 (十)按照“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的产业属性,开展全域旅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产业构成的综合性不言自明,产业功能的综合性是指旅游业不是单纯的经济产业,而是承载了社会、文化、环境、人本、政治等多项社会功能,同时旅游业还承载着消费、出口(入境旅游)和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作用。旅游产业要走全域旅游发展之路,即各行各业积极融入旅游,各部门齐抓共管,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各项产业功能,使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发挥作用。 三、将旅游业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政策建议 2012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以总统令的形式宣布实施《国家旅行和旅游战略》,该战略的实施极大刺激、促进了美国旅游业发展。2014年美国旅游业共承载了790万美国人的就业,较2011年增加了40万个就业机会,入境旅游同比增速达7.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美国制定实施《国家旅行和旅游战略》应该对我国旅游业发展有所启发,近年来我国相继制定了国家大数据战略、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随着旅游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十三五”期间适时制定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可以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战略实施中的全域作用。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 :欧云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