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校科研经费“报销难”悬而未决 教师:比科研还难 日前,中央事业单位和中央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公布为公车改革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然而,同样广为诟病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却长期悬而未决。 联想到岁尾年初,西北某高校学生为帮助老师报销,搬上被子、大衣到学校财务处彻夜排队;上海某著名大学,排队报销的师生一直从财务处大厅绵延至学校大门口……这种喧闹场景,不禁令人唏嘘。 有的教师禁不住调侃道,“到了年底,基本所有的工作都得停下来,全身心投入到报销事业中去。我不是在财务处等待报销,就是往返在报销的路上……”还有的人对此感叹,“世界上最可悲的是,项目早做完了,经费还没花完……”“如何报销科研经费,竟比完成科研本身还困难!”“把科学家逼成会计”,是耶?非耶? 这不是空穴来风,也非夸大其词。据了解,高校每年年初申报项目和年底财务报销时,科研人员特别是实验室(课题组)负责人,都要像会计一样精打细算。申报课题,他们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精确预算未来几年要花的每一项经费;项目结题,要把项目执行期间花的每一笔经费,与申请课题时的经费预算一一“对表”。一些高校科研工作者光在经费预算和财务报销上花的时间,就达两三个月。 按照常理,科研经费是对学术的投入,期待的是科学研究的高产出。作为科研大国,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长,目前每年已达万亿元之巨。因此,加强和改进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想办法方便科研人员把更多精力投入科学研究中去;另一方面要想办法,切实节约科研经费,让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遗憾的是,当下烦琐的科研管理程序,要求复杂,过于刚性。尤其是科研经费管理,项目管理过细,条条框框过多,项目承担者要费尽心思来应付财务报账的要求,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耗在了无谓的管理程序和要求上。 科学研究是自由的知识探索,在学术规范之外,不应加诸各种行政化限制。当然,这不是说学术经费可以放任使用,学术活动可以信马由缰,而是要回归符合学术规律的自我管理,以健康、合理的学术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学术共同体的活力。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应该服务于这个目标,而不是作茧自缚,以至于束缚科研人员的创造火花。 管理的实质是服务,服务的目标是提高效率。近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着力构建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宏观政策、学术民主、学术诚信和人才成长环境。以此为指导,改革科研经费管理,一要符合科研规律。只要科研过程正当,遵守学术规范,就没有必要管得太细,赋予科研人员一定的自主权。二要尊重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应当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充分尊重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性。三要政府部门和相关科研单位(高校)上下齐心、齐抓共治,狠抓落实。该严管的仍要坚持,该放松的要坚决放松,砍掉繁文缛节,使他们能够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探索。 归根结底,只要动脑,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费事小,创新事大,绝不能因小失大因噎废食,舍本逐末,让经费报销难迟滞了高校科研的积极性。 (于洪良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