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IAPMA世界纸艺家联合会与Paper + Studio纸绎坊主办的“纸的盛宴”首次来华。创办于1986年的IAPMA,早已成为国际知名的民间组织,来自41个国家的460名成员:艺术家、造纸匠、科学家、管理员、不同学校的教育家、博物馆官员、和广义上的爱好和热衷于纸的人。借此机会,观众将得到一把开启纸的时光之钥。有艺术家说道,纸早已成为了我第二层肌肤。 正值IAPMA成立30周年,IAPMA带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交流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44位以纸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将一张张平凡而不普通的纸张演绎出自己的个性与特质,让现场观众脑洞大开并感叹生活原来可以如此单纯而美好。 这声感叹,似乎让大家找到一条通往诗与远方的天梯。在今天看来,现实无处不在的压力早已让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喘不过气。满满的负面能量,弥漫在大街上、教室里、职场里……更可怕的是,大家已经习惯了这样两点一线的节奏。因为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吃得苦上苦,方为人上人。”但是,我们却忘记了生活本应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 在这次展览里,我们能够感受得到纸艺的历史与创新,从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尼罗河流域的纸莎草薄片至中国西汉时期的植物纤维“纸”到明确意义上的东汉蔡伦造纸术发明的纸;从东方平面或立体的剪纸、折纸、纸扎到西方二维或多维的剪影、纸拼贴、纸构成、纸雕塑、纸装置、纸浆艺术、实用纸艺;从民间艺人的乡土纸艺,到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表现主义及包豪斯的现代纸艺,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除了感叹人类的创新能力之外,我们不得不反身自问:有多少值得被我们流传的技艺已经远离?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在中国特有的填鸭式教育体系下,真的能够教育出未来的栋梁吗?对于一个民办的世界纸艺术展览来说,它应具有的社会公益教育功能吗?那么这个功能是否可以由掌握众多财力和资源的国字号的美术馆和政府职能部门去承担呢?这都是我们当下需要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所在。 “疯狂补习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件,它早已经成为孩子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捷径。有数据显示,每年广州大约有5万“小学生”参加小升初民校招生,约占小学毕业生人数的一半。在这里讨论国民教育素质的话题,显然有些不识时务。但是如果,这些未来的花朵一直生活在无止尽的补习之路时,他们哪能有时间来发掘自己潜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呢?虽然从20世纪末至今,素质教育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创造力在提高与完善人的整体素质方面所特有的独特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较于早我们一个世纪开始重视创造学的西方国度,它们的理论显然更加集中在以创造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研究,以创造技法为重点的创新应用研究,以创造力培养和开发为重点的创造教育研究。近日,“为什么日本人能得十多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标题频繁出现在不同的媒体报道之中。在大家看来,日本在迈入21世纪的最初17年里,平均每年获得1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奖牌,早已将过去的诺贝尔奖强国——英国、德国、法国远远甩在身后,令国际社会惊叹不已。也有报道指出,正是专利制度与发明创造形成了有利的互动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发明创造一直处于世界前位水平,尤其是发明专利更显优势。与日本相比,中国发明创造较显弱势,特别是发明专利更显不足。写到这,身为中国的家长,是否愿意给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开启他们天性的机会呢? “纸绎盛宴”就是一扇打开“兔子洞”的契机,里面有跨越时空的维度,从古至今,不分民族,风格各异的创造力在里面,而我们只需要放松自己去享受自然所带给我们的智慧就可以了。请不要让它们埋没在现实的牢笼里。 据了解,本月19-20号在广州的筑梦空间D-Lab还将由少年宫组织100多位的小孩带着家长来观展的活动,希望借此观展的公益活动,让多一些世界性的创意的灵感慢慢走进每一个小孩子的心灵,提供多一个公共教育、中国创新教育的新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