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淘字斋主人薛根元 杨长德 楔 子 薛根元,斋号:劲松堂。1969年10月12日生于安徽省宿州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宿州市青年书协副秘书长、墨香阁书法研究院长、乐天书画院副院长。先后师从著名书法家郭大华老师、张兵民老师,精心研习小楷,并连续三年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研修班学习深造。作品融合唐楷、魏晋及魏碑书法风格,使作品融会贯通,书艺大进,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受到业内人士的赏识。作品多次在国内及国外大型展览会上展出并获奖,有部分作品被全国各地博物馆及友人收藏。 “根元”是个好名字。根元,有溯根求源之意。元与源通,有根有源,源远流长。后福无限。人名虽是个符号,符号也常常意会个吉祥福祉。他性格内敛,疏于表达,不擅应酬。虽仅逾不惑,但眉宇间有风霜之气。 薛根元出生在一个薛姓的大户家族,但并不是名门旺族,而是一个生存环境艰难竭蹶的穷苦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年轻时都上过私塾,临过字帖。受此影响,年幼的他对书道情有独钟。高中毕业后,迫于生活的压力,根元踏上了人生的艰辛路程——为生活而奔波。他先在啤酒厂拉板车,运啤酒,后来自己开一小店卖烟酒,那真是本小利微,难以为继。他又贩青菜,还给人家当过保管员,也曾在建筑工地拎过泥兜。如此,吃一把捞一把的艰苦营生并没有剪断他热爱书法的情结。干完活,回到家,不洗手、不洗脸,摸起笔就在案前临帖。逢到休息天,一临就是一天,在案头站七八小时,腿都站肿了。第二天又投入繁重的劳动之中。说来奇怪,再苦再累,一站在书案前,他浑身的疲劳便烟消云散。在生活中他最大的精神寄托就是看书临帖。他读《錡双胡道教造像记》、读《始平公造像记》、读《四司马墓志》都是废寝忘食,甚至走火入魔,他读到灯火阑珊,读到碑帖泛黄,读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他摩挲不已,玩味无穷,如同欣赏“敦彝天球”,爱不释手。不能说池水尽墨,起码是废纸三千。友人说他是“墨痴”,他恝然置之,如菩萨低眉,拈花微笑,学那老僧入定,金人缄口。可他心中有一团火。这真应了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那句千古情话:“不会相思,学会相思,害上相思。”上海《书法》杂志的资深编辑胡传海先生,他说:“我对一贫如洗还这样如痴如醉喜欢书法的人保持深深的敬意。他们就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脊梁。我想书法的尊严不会因为贫穷和普及而丧失。”胡先生所言极是,薛根元就是书画之乡——宿州的脊梁,宿州的骄子! 后来,薛根元开了一家装潢店,生活稍得稳定,他笃定是个能成器的人。他有云鹤般的超迈心情和雪梅般的情怀,这些品性反映在其作品创作上便不会随波逐流,不会投机取巧。他有他的独立之姿! 薛根元是写魏字的。北魏广矣,危乎高哉!魏碑书法博大精深,其艺术风格可分三大类—— 一曰龙门造像:为方笔之极致; 二曰云峰刻石:为园笔之极致; 三曰四山摩崖:为擘窠之极致。 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俗世界里,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什么牌场、酒场、娱乐场都与他无缘,他是“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一天不写字手痒心慌。他登云峰之巅,拜龙门之室,坐卧其下,心摩手追,荣辱尽忘。1990年当他学书遇到困惑时,恰好遇到了恩师郭大华先生,更坚定了他学书的决心。此后他又三次北上深造,亲聆名师李双阳、李松的教诲,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由于他心无近事,不求小成,碑帖并举,终有所获。从2007年开始,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首届“普洱茶杯”书法大赛至今,先后18次入选全国大展,获一、二、三等奖各一次。根元终于走出来了,在翰墨天地里书写着他多姿多彩的人生。 薛根元学楷首选钟繇的《宣示表》,起点不低,这叫“法乎上得乎中。”钟是汉末大书家,尤精小楷,《宣和书谱》称其“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你看根元的小楷,笔短意长,点画异趣横生,自然古雅,有翩然之态。其用笔遒丽,秀外内刚,仿佛是秀岭危峰,屹立于碧野之上,青空之下。其楷书之长横尤为突出,往往细若发丝,劲若钢丝,俊美、流动、秀劲,真是曲尽其妙! 薛根元有一副消化功能极好的“胃”。他善于融化,善于吸收,他的隶书,特别是他的魏书,非碑非帖,亦碑亦帖,在雄肆专横中,注入八分笔势,方园兼济,偶见波磔,打破了魏书的严格,有行笔酣畅的风韵。这种融隶入魏的尝试是成功的,细看他的线条无论长的短的,枯的湿的,平直的曲折的,快疾的缓慢的,都有一股矫健的力量郁勃其中,充分表现出根元大度硬朗的笔墨功夫。 薛根元还有一件事感到欣慰,那就是他的铁哥们——“书坛五子”,即刘振、张照、郑保中、薛根元、张兵民。根元在技法上有不明白的地方,“五子”立马过来,共同解决,这成为书坛佳话。 薛根元刚过不惑,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年龄,时间是个好东西,可以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去务弄那一亩三分地。祝他在求艺的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