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王崧舟辞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前往杭州师范大学任教授”的消息,成为浙江教育圈中一大热点新闻。 小学校长到大学任教授之所以会成为热门新闻,是因为从传统思维来看,这个跨度确实有些大。因为校长主要从事的是管理工作,而教授则从事教学与研究,两者存在很大差异。 据媒体报道,当事人王崧舟表示,他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和更广的空间,让自己的一线教学成果发挥更大作用。从致力于基础管理的小学校长,转身到高校教育学院去当教授,给未来的老师们当老师,从最基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入手培养人才,显然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一线从事教育管理和行业研究,虽然也可以起到类似效果,不过往往会陷入事倍功半的困境中,也难以实现普及和直接运用。正是考虑到这些,他才有了辞去小学校长而当教授的选择。岗位的转变也就意味着工作内容发生了改变,虽然身份还“依然是教师”,不过责任已完全不同。 当然,个人有好的想法,还需要一个供其施展的舞台。高校能够实施卓越人才引进计划,打破旧有用人机制,大胆引入符合学校发展需要和学生需求的教师,也是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的一种体现。实施卓越教师计划,就需要打破条条框框,不拘一格引进和使用人才,否则就难以产生群聚效应,也无法真正把优秀人才引进来“为我所用”。教育的根本在教师,教育的前途也在教师,只有有了教师的卓越,才会有学生的卓越;有了教师的素质化,才会有学生的素质化。自然,不唯文凭,不讲资质,不重背景,只讲能力,只重水平,不拘一格引进和使用人才,才符合教育的要求和本义,也才能以教师的改变而实现教育的改革。 从小学校长职业追求的不拘一格,到高校引进人才的不拘一格,就此演绎了一段教育佳话,自然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如何认识、培养和使用人才,如何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实现教育革新,“小学校长任大学教授”一事,具有难得的样本价值。(堂吉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