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教育热点

旗下栏目: 教育热点 校园 留学 职场

大学生学期末为授课教师打分 评教如何评出好老师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光明日报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3-02
原标题:评教如何评出好老师

  大学校园里,谁是好老师?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对于这样的疑问,如今大学校园里的通行做法是学生评教——每学期末,由参与课程的学生在网上为课程讲授教师打分,而得分情况,则与该老师的课时津贴等挂钩。但这一从欧美高校舶来的评教方式,却正在遭遇“水土不服”的指摘。据报道,在青年教师们经常出入的论坛上,“评教是逼教师取悦学生”“学生评教等于误人子弟”“学生评课加剧了教师的‘丑角化’”等说法层出不穷。

  评教,真的一无是处吗?此种评教到底能不能评出好老师?什么样的评教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

  “谁都不重视”的评教

  上个学期,北京某高校教师杨帆只收到了27份来自学生的评价。与他200多人的课容量相比,这个数字“少得可怜”。“从去年12月底开始,教务处就开启了评教系统,还通过院系给全校本科生和教师都发了公开信,让大家积极参与评教。可一个多月过去,还是没几个人把评教当回事。”杨帆说,近年来为扭转学生对评教的消极态度,不少学校甚至采取了“不评教就不能查成绩”等强制措施,可依然收效甚微。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十余位大学生中,2/3的人觉得评教“没什么用”,自己只是为了应付差事,“随便选选”;还有两位学生坦承,因老师给自己的作业评分不高,自己也“报复性”地用低分“回击”了该老师。

  “不仅是学生在应付了事,老师自己也觉得评教没那么重要。不管结果怎么样,该怎么上课还是怎么上。”在杨帆所在的高校,每学期举行的评教不仅包括学生评价,还有老师自评。刚上班的一两年,他还会反思教学、认真自评,但他发现自己竟然是学院里极少数这样做的老师。

  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主任李名梁看来,这样的评教可以说是高等教育中挥之不去的“雾霾”:“在当前的高校评教过程中,的确存在学生‘走过场’‘耍偏激’以及教师‘投其所好’等不良倾向。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予以规制,将会导致评教陷入学生被动参与、教师疲于应付、行政忙于统计的尴尬局面。”

  评教碰壁,根源在哪?

  “评教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质量的高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尽管对此等评教怨言颇多,但李名梁依然强调,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评教会变得更加必要和重要。“受当前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评教不仅变得更加必要和重要,而且在未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会遭遇更多的考问。”李名梁指出。

  杨帆就正在感受这种考问的尴尬。“学生评教的本意就是为了收集信息,避免教师自评产生的偏见,对教学形成及时反馈。但目前的方式显然得不到有效的信息收集。”仅有的27份评教结果中,杨帆没能发现任何有效的信息,无论什么问题,很多学生都笼统地回答“都挺好的”,而对于“你对该教师有何改进意见”的提问中,所有学生无一例外都写了“无”。

  本意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评教,为何在现实中却屡屡碰壁?

  “学生评教只是实行现代治理的大学中的一方面措施,它是和自主授予学位制度、完全学分制、教师同行评价、学生自治等机制共同构成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如果离开这些而单独推进,很容易令师生关系变得更功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将其归结于“水土不服”,“学生上大学,追求的并不是一张文凭,而是获得货真价实的教育。这是学生评教的基本前提,即学生渴求好的教育、好的老师,而不是好看的成绩、分数,在我国,这一前提却不存在。为数不少的学生上大学,为的是‘混一张文凭’。这导致教育的异化。”

  评教既要有“学生观”,也要有“教师观”

  究竟什么样的评教系统才是好系统?在此基础上,要让其真正发挥效用,又需要哪些机制的支撑?

  “评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可能还不在于评教系统本身的构建,而在于评教主体的选择、评教过程的控制以及评教目标的价值导向问题。”李名梁认为,这三个关键核心要素是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也会直接关系到评教未来的走向。

  “评教主体的选择就是‘由谁来评教’的问题,我认为不能仍局限于传统的由学生或学校管理者主导,而应该引入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即要引入与课程教学效果有利益相关的群体,特别是雇主单位。在考虑教学管理成本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构建一个由学生、教师同行、专家学者、行政管理者、校友以及企业人士等多方主体构成的评教群体。”李名梁说。

  “我们现在还在用行政化的方式评价教学,这无论从评价主体的选择、工具,还是从激励方法上考虑,都有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奇也同意评教不仅要有“学生观”,还要有“教师观”。李奇指出:“对一个教师教学好坏的评价,应该是有一条‘证据链’相互印证的。其中既包括学生考核成绩、同行评议,还有学生评教。”

  此外,李名梁还建议,评教还要基于整个教学过程,在保持一个相对较长的阶段性与持续性的同时,充分整合利用微信、微博和各种新媒体手段,将评教过程“化整为零”。李名梁表示:“评教要分解为多个环节和多个场景,而不是仅限于在期中或期末阶段。这样‘集中式、爆发式’地开展评教也会导致大量的失真与造假行为。”(本报记者 邓 晖 晋浩天)

责任编辑:光明日报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