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面二孩:如何生得起养得好
辽宁省锦州市的小朋友李欣怡(中)与弟弟李欣然(左)和姥爷一起“刮胡子”。新华社发
今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开始实施。当今社会,生育孩子的成本逐年增高,不少家庭从刚听到政策放开时的喜悦,转而陷入“生得起、养不起”的忧虑中。 “我们要采取配套措施,要使我们的家庭生二孩能够生得起,而且养育得好。”3月8日下午,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副主任王安培等围绕全面二孩政策的配套措施、儿科医生短缺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1.生育成本大——完善二孩配套政策 来自上海的周女士,女儿已经3岁,很想再要一个孩子,但高昂的生育成本让她对生二孩望而生畏:每次产检若想少排队,挂个特需号要花300元,产检加上生产住院的费用接近两万元,请月嫂一个月8000元。奶粉按250元一桶计算,一年的奶粉钱差不多1万元。孩子没人带得送幼托班,一个月至少2000元…… 周女士的焦虑并非个案,高昂的生育成本已成为很多家庭生二孩的共同顾虑。“最近我们也做了一些调查,发现确实存在担心养育孩子成本高、孩子入托入学难、影响妇女就业等问题。”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说道,今年的任务主要就是解决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配套政策问题,教育部门已经提出,要大力增加公立的幼儿园,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办普惠性幼儿园。各地也要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托幼机构的建设,鼓励以社区为依托,兴办托儿所,也鼓励女职工集中的单位恢复托儿所。 对于很多妇女担心生育二孩影响就业的问题,李斌表示,国家将制定和完善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配套措施,保障妇女就业、休假的权利,支持女职工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坚决反对在妇女就业问题上的歧视。 2.儿科医生短缺——扩大儿科专业招生规模 《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数据显示,近5年来,中国儿科医生总数从10.5万下降到10万,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与全国平均每千人配备2.06名医师的水平相比相去甚远。去年,多地甚至还出现了儿科停诊限诊、“无医可看”的现象。 李斌对这个问题深有感触:“我国有2.3亿14岁以下的儿童,医疗保健的需求巨大,儿科服务的资源总量不足,配置结构也不尽合理。尤其在季节性儿童疾病的高发期,这种供需矛盾紧张的状况更突出。”李斌表示,“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加大投资力度,力争实现每个省区市都能有一所儿童医院,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地级市设置一所儿童医院,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都要设置儿科,县级的公立医院和儿科需求量比较大的城市公立医院也要设置儿科病房。 破解儿科医生紧缺问题,扩大儿科专业招生规模是关键。李斌透露,教育部门正积极推动开设本科儿科专业,扩大研究生儿科医师培养规模。今年就开始增加招生,招生的学校和规模将会逐年增加。 3.产假如何休——多地延长30至60天不等 去年年底,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取消了对晚婚的奖励假,很多家庭开始担心二孩的产假和其他福利也会减少。 “随着我国人口形势和女性初婚初育年龄发生变化,国家不宜再提倡晚婚晚育,因此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取消了对晚婚的奖励假,但规定了符合法律规定生育二孩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的福利待遇。”王培安解释道,很多已修订计生条例的省份,均制定了延长生育假、配偶陪产假奖励等具体的政策措施。多地延长30天至60天不等。 据统计,目前已出台新计生条例的十几个省份均取消了晚婚假,同时对产假和男性陪产、护理假作出调整。其中,山西、安徽、江西、山东、四川、宁夏等省区,产假为158天,福建产假最短158天最长可休180天;而天津、浙江、湖北、广东等省市,产假为128天,相差近两个月。配偶陪产、护理假方面,广西和宁夏假期最长为25天,天津、山东则有7天。 (本报记者 刘江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