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培养“高精尖缺”人才支撑创新发展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真正培养出适应国家需要、推动科学进步、引领社会潮流的领军人物、杰出人才,培养出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流大学的学生,不仅是既有知识的学习者、接受者,也应是新知识的创造者、贡献者。他们应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宽厚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思辨能力,能够主动探索,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这样的学生,南京大学近些年作出很多探索。在本科阶段,我们实施“三三制”教学改革,按照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和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就业创业类三条发展路径,充分赋予学生选择权,打破院系壁垒,开放课程平台,突出强调本科基础阶段全面的科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并注重与学生个性化选择相结合。 在研究生阶段,我们提出“二三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将解决问题的科研意识贯穿到预锁定、硕士生、博士生和弹性延长四个阶段,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入口优化、过程把关和出口弹性的“三质量控制”标准,把激励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锁定重大问题上,对那些致力于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的研究生给予重点支持和帮助。 我们知道,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辅以科研训练。拔尖创新人才的共性特质,必须在科学研究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得到培养、锻炼和获得。高水平科学研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而这正是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差距——我们仍然缺乏能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标志性成果,缺乏能够阐释自然现象和规律、具有突破性意义并被广泛引用的原创性成果。因此,提升科学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刻不容缓。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只能通过科研转型,不断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原始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工作从自由分散的跟踪研究,向解决问题的原创研究的根本转型。 南京大学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在科研领域最根本的转变是,以问题导向取代论文导向,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从前人成果中提炼问题,从社会需要中寻找问题,真正完成科研导向的转变,聚焦国际前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问题导向的研究提升科研水平,锻造创新人才。 自古英雄出少年。只要学生怀抱崇高的学术理想,养成坚定的学术信念,不断提升自身学术能力,我们的科学研究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的科研事业就会后继有人,充满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