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四年才会遇到一次的特殊日子,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国际罕见病日”。 BH4缺乏症、苯丙酮尿症、多发性硬化病……这些陌生绕口的医学名词成了他们做不完的噩梦:有些必须每天吃药,不然就会变傻变痴;有些则不能吃普通人吃的食物,不然就是“慢性中毒”;有些常年坐在轮椅上,不能剧烈运动,否则会加速致残……今年是第9个“国际罕见病日”,它的主题是“从不罕见”。罕见病种类很多,80% 的原因跟基因有关。面对这种看上去“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可怕疾病,面对这群“折翼的天使”,唯有提前诊断,坚定信心,才能减少疾病对他们的损伤。 疾病名称:BH4缺乏症 只有一种药能弥补 18岁,人生的一道分界线,你不再是别人眼中的孩子,而是成人,要为父母分担更多责任。而45岁的刘女士对这个数字充满了恐惧:“18岁之后,给儿子的特效药就不完全免费了,我们得自己承担一部分,一年6万元。对一个工薪家庭来讲,是个不小的数字。” 这种叫“科望”的特效药是BH4缺乏症患者的唯一用药。18年前,双胞胎儿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没几天,刘女士平生第一次听到这个医学名称:BH4缺乏症。直到现在,她也只能借着网上的说明跟记者解释:“这是一种极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因为BH4合成或代谢途径中某种酶的先天性缺陷,导致氨基酸代谢障碍,影响脑内单胺神经递质的合成,患儿会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体征和智能障碍。” 简单来说,两个儿子体内的一种酶存在先天缺陷,只有“科望”可以弥补这种缺陷。也只有“科望”才能让儿子跟正常孩子一样,享受学习、运动、聚会带来的欢乐。为了两个儿子的病,18年来刘女士已经花去近200万元。 在别人眼里,刘女士一家四口幸福得令人羡慕:两个帅气的小伙子,她和丈夫工作也很好。但同事、朋友,甚至儿子的叔叔婶婶都不知道,他们的儿子一直在受罕见病的折磨。“生了他们,却给他们带来这么大痛苦,我们要给儿子一个正常的人生!” 今年5月,儿子就满18周岁了。之后 ,他们就得自己承担两个孩子一年12万元的经济压力。 疾病名称:多发性硬化病 打嗝半月的“美女病” 刘杨作为一名典型的罕见病患者,今年33岁的她至今未婚,18年的多发性硬化病病史,让她成了青大附院本部神经内科的常客,反复住院、出院早已让她和医生成了朋友。“我得的这个病真是奇怪,症状五花八门,还经常搞‘突然袭击’。”面对疾病,刘杨表现出的是乐观和勇敢,这次住院的原因竟是连续打嗝近半月不见好。 从2月4日开始,一直持续到2月17日,刘杨不停地打嗝,上溢,恶心,连睡个安稳觉都是奢侈。经过住院治疗,病情有所好转。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郑雪平介绍,刘杨所得的多发性硬化病俗称“美女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脱髓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属于罕见病的一种,发病率为1‰~10‰,且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中青年女性多见,可引起各种症状,包括偏瘫、彻底瘫痪、失明、大小便失禁、四肢无力等。 “这种病致残性非常高,十年内坐轮椅的比例占一半以上,所以对壮劳力、处于生育期的女性来说影响非常大。”据郑雪平统计,近3年青大附院神经内科登记在册的病例数达到160例。而且,治疗费用较高,平均每个患者每年至少花费10万以上。 “我最渴望的就是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然而现在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奢侈。”刘杨叹气道,她时常回忆起患病之前的快乐时光,那时自己还是个92斤的漂亮姑娘,而现在由于激素的副作用,已变成200斤的“杨贵妃”了,走不到100米就累得气喘吁吁,右腿使不上劲。 她的病始发于1998年3月份,左眼视力突然下降,三天后完全模糊,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治疗2个月后有所好转,凭借着优异成绩考入青岛二中。不幸的是,在一次刚入学没多久的校运动会上,跑步后她的右腿便动不了了。1998年12月8日生日当天,她在青大附院确认为多方性硬化病。 “拿到检查结果的那一刻,我除了哭还是哭。”刘杨苦笑着说,从2000年以后她便休学在家,被爸爸用摩托车载着四处求医。18年来,光医药费就花了30多万元。 由于该病无法根治,容易复发,刘杨一直没有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感情也一片空白。尽管如此,她选择勇敢面对,退学后自学英语、会计,不仅考取了会计证,还积极参加街道的各种培训,拿到了育婴证、网页编辑助理资格证等。还尝试过网店运营,担任销售客服。 “爸妈对我百般呵护,亲戚朋友也加倍支持,我应该懂得感恩,摆平心态,好好活着。”刘杨语气坚定地说。 医生:他们都是“折翼的天使” 文件柜里摆放着上百个文件夹,每一个文件夹代表着一位罕见病患儿,市妇儿医院儿保科主任医师张立琴对这些太熟悉了 ,哪个孩子对应着哪个编号都在她心里。 苯丙酮尿病、先天性甲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我们不想叫这些孩子是罕见病患儿,她们有另一个名字叫折翼的天使,而医生就是保护这些天使飞翔的人。”张立琴说。 从事新生儿疾病筛查及长期内分泌门诊工作,张立琴接触过的罕见病患儿上千例。有些疾病的诊断相当困难,与疾病特点和有限的诊疗手段有关,因此有些疾病的诊断周期很长。 确诊书上的那几个字对张立琴何尝不是一种心痛:“看着那么小的孩子,那么懂事,查出这种病谁都心疼。我能做的就是给这些患儿的家长鼓励,在专业指导下好好治疗。” 面对确诊单,少部分孩子的家长不接受,张立琴便给他们一遍遍打电话,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对一些拒绝治疗的患儿则通过三级妇幼保健工作网络进行追访;大部分药物治疗的孩子一旦遇上感冒发烧身体各项指标就发生波动,首先想到的就是张立琴……就像采访中患者家属说的:“自从孩子查出这病,我们家就多了个私人医生,大事小事都找张主任。” 算时间,张立琴负责的这些患儿中,最大的也已经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了。每当听到这些患者一切正常的消息,张立琴就会欣慰地笑笑。罕见病,并不罕见,它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只有提前进行诊断、坚定信心治疗,任何“折翼的天使”都会变成“快乐的天使”。 什么是罕见病? 它又叫孤儿病,是指患病率很低、很少见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它的定义是,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 作为青岛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记者从市妇儿医院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 2015年,通过免费新生儿疾病筛查出苯丙酮尿症10例,BH4缺乏症1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2例。 20年来,市妇儿医院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共筛出苯丙酮尿症158例,BH4缺乏症16例,2010年以来确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29例。 另外,自2015年7月开始,又开展了对甲基丙二酸血症、丙酸血症、生物素缺乏症、瓜氨酸血症等26种疾病的筛查,这些疾病大都属于罕见病。 山东省罕见病防治协会副秘书长、青大附院风湿免疫科医生刘斌介绍,罕见病种类非常多,共有6000~8000种,中国有1600万罕见病患者,山东省占100万,青岛也有几十万。 一般来说,70%~80%的罕见病与遗传有关,70%在儿童时期发病。 目前,大部分罕见病靠药物维持治疗,其中5%的罕见病“无药可治”。 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 王鑫鑫 (责任编辑 :支艳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