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看病难,给孩子看病,更不易。近年来,由于待遇相对较低、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等因素,儿科医生、妇幼保健等人员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中人才流失的重灾区。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千名0-14岁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只有0.53人,这一数据被形象地称为“千儿半医”现象。自去年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儿科医师短缺”的问题再次受到瞩目。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加快培养全科医生、儿科医生”,这无疑让人看到了破解“千儿半医”困局的希望。 今年两会期间,针对儿童看病难、儿科医生荒问题,代表委员们都提出哪些提案议案?今天的《提案议案放大镜》,就让我们来关注儿童看病难。 医生圈内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调侃的话语,透露出儿科医生难招又难留的尴尬现状。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举出了一组数据:儿科医生现在流失这么厉害,不是人才流动,是人才流失。儿科医生这两三年的流失率达到11%,很惊人。小于35岁的达到14%,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征象。 如何才能解决儿科医生短缺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儿科研究所研究员钱渊的建议是开源节流:从“恢复儿科系的本科生招收”和“保护好现有儿科医生存量”的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钱渊说,恢复儿科系招收本科医生势在必行,因为很多医科大学取消了儿科系,觉得儿科不是很重要。第二,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保护好现有的存量是关键,希望能够回归儿科医生劳动应有的价值。 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医学院院长何彬指出,儿科医生短缺的根本源头在于培养机制的不合理。因此他建议从人才培养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帮扶共建等方面缓解难题。 何彬说,要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教育医疗改革,要按市场来。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服务市场,市场需要什么人,就培养什么人。 然而,儿科医生的培养周期很长,“远水解不了近渴”。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院长郭淑芹以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卫计委副主任谢红,都在两会中建议,可以通过鼓励和加强转岗培训来缓解儿科医生紧张的局面。 人大代表、重庆儿童医院副院长李秋指出,儿童看病难不仅仅需要解决儿科医生短缺问题,她建议从硬件等方面综合推动儿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不仅仅是儿科医生荒,包括儿科护士、儿科专科的医技,放射、B超,这些都很缺。它和成人是有差距的,所以整体有一个“在新的形势下怎么推动儿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则表示,大医院的挂号难和儿科医生短缺等问题,说明医改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分级就诊制度需要逐步落实,公立三甲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应该进一步下沉,充实到基层医院去。 黄洁夫说,医改、公立医院的改革应该先开刀。大医院不开刀,老百姓的问题依然解决不了。全国政协委员王红阳在自己的提案中介绍说,破解儿科困境,既要快速补短板又要有长远规划。 王红阳说,第一要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的供需平衡体系。改善现有不合理的儿科医护的待遇,稳定现有队伍,不断吸引新的人才补充。第二建议,建立儿科医生规范培养的长效机制。第三建议,尽快形成信息化、链接式的儿科医疗服务网络体系。 儿童看病难,儿童药品短缺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据全国工商联药业商会统计显示,我国专门为儿童生产的药品不足5%,90%的药品没有“儿童版”。2月底食药监总局局长毕井泉在谈及儿童用药短缺这一问题时表示,目前我国批准的药品,基本上可以满足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需要。当前,突出的问题是适合儿童使用的剂型和规格比较少。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德明通过调研后提出建议,要从立法等方面调动药企生产儿童药的积极性。 张德明说,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给予保障和保护,建立儿童基本药物目录,建立儿童药物单独定价和税收减免政策,以调动药企的积极性。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卫计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马旭建议,除了鼓励药企生产儿童药,在审批和专利保护方面也要加大支持力度。 马旭说,药监局应该开个绿色通道,保障儿童药品的快速审批。同时,对于一些重要的儿童病用药,比如一些罕见病用药,国家要对它进行专利保护,保证独一性。 (责任编辑 :支艳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