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真的需要环球影城吗?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李修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我们要有自己的‘迪士尼’” ,“不建议大量的迪士尼乐园进来”,因为这会导致“孩子从小就追求西方文化,长大了就会喜欢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冷冰冰”。 有人想到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将其称之为“李修松之问”。 “李修松之问”的修辞看似简约,但所问并非轻松,更非为赋新词。这个建议值得社会高度关注。 上海迪斯尼尚未开园,北京环球影城又要开工,同样是惊人手笔,同样瞄准青少年群体。京沪此举,异曲同工,令人惊呼。 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风生水起,云蒸霞蔚,俨成不少地方发展之倚重。但诚如“李修松之问”,这片“蓝海”不惧成“红海”,却有变为“火海”之虞。 何虞之有? 虞在难以回避的事实:相当比例幼儿的玩具箱里摆满的是奥特曼或芭比娃娃,小学生们最期待的游乐场所是迪斯尼,青年人眉飞色舞地谈论着奥斯卡影星的点滴。 虞在难以接受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镜像中,一些地方对文化商品的特殊性视而不见,对“经贸搭台、文化唱戏”的外来侵入模式熟视无睹,欢天喜地甚至感恩戴德地将一些所谓的国际项目轻易“拿来”显示“高大上”。 1993年,亨廷顿在风靡全球的《文明的冲突》中断言,冷战后的世界冲突,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世界冲突的是文明。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明之冲突外在为文化之冲突、价值观之冲突。 最近二十余年的世界格局演变,不仅印证了亨廷顿的判断,也让我们见识了文化传播和侵蚀引致社会变迁的基本路径。 文化渗入,随风入夜,润物无声。但在商业礼帽的遮盖下,诸如迪斯尼和环球影城等传播和渗透西方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往往容易使人麻痹。 更容易让人忽视的是,在文化建设和发展方面,我们原本无需迎合,因为我们具有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底气;我们更无需弯腰,因为我们从不缺钙,从不缺滋养。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澳门青年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现场对中华文化做出了深刻阐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并且特别强调“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 文化自信,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文化自信,就要旗帜鲜明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要理直气壮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以,面对“李修松之问”,我们需要自问:对“从未断流的”中华文化的弘扬传播,我们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发掘?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近年来,一批中国文化龙头企业乘风破浪、誉满江湖,与其千方百计引进 “洋快餐”,不如扶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深耕中国特色文化食粮。 面对“李修松之问”,我们需要自问:对西方文化的输入,我们是否构筑了必要而安全的“防火墙”?商业利益至上的理念和逻辑游走于市井可以理解,但不宜弥漫于庙堂,如果获得了局部短期经济效益却丧失了整体社会效益,最后难保满盘皆输,这样的引资意义何在? 面对“李修松之问”,我们需要自问:我们是否能够寄望在西方文化品牌主导下的氛围里,讲好“中国故事”?在一套迥异于中国文化熏陶的语境中,何以扩散“中国声音”?在外来文化品牌主导下的场域中,我们又何以成风化人? 京沪乃中国核心要地,一为政治之都,一为经济翘楚,均为引领风气之标杆。迪斯尼也好,环球影城也罢,或许两地确实因此多了吸引人流的新景点,然而,京沪从不缺乏景观,难道中国的两大核心城市,政治之都和经济之都要被美国文化桥悄然“霸占”么?如果有朝一日两地川流的人群都在吐沫横飞地谈论米老鼠和奥斯卡,那会是怎样的景观和悲凉! 文化建设,不可夜郎自大,可以吸收全人类优秀成果,但亦不可崇洋媚外,让自己优秀的文化DNA变异,将自己从文化巨人矮化为文化侏儒。 文化建设,还是多交给中国人自己做更熟练,更放心,毕竟“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没有人比我们更懂中国文化,没有人比我们更深爱脚下的这片土地。 面对“李修松之问”,北京真的需要环球影城吗?我看,未必。(作者王溥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原楚天金报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