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牢记职责使命 精准有力工作 编者按 2月19日,是一个令全国新闻工作者激动、振奋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调研,并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为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这一天,对一些媒体同行、代表而言更是终生难忘的,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座谈、连线互动,让他们内心更加坚定、脚步更加扎实—— 王绍据:千里连线暖人心
《闽东日报》原总编辑王绍据 2月19日,春寒料峭,冷气袭人。而在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史展示厅内,却是一片欢腾。 我和赤溪村党支部书记杜家住,还有23位畲汉村民代表,早早聚集在大厅内,一起等待着一场非同寻常的特别视频连线与对话。 上午时针指向9:30,当习近平总书记满脸微笑出现在人民网北京直播室时,现场顿时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总书记好!”“习爷爷好!”站在最前排的几位小朋友叫得可带劲了! 杜家住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脱贫致富情况,总书记始终面带笑容,不住点头,听完汇报,带头鼓起掌来。接着,总书记对赤溪村的脱贫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要求和希望。 千里连线,干群连心。总书记的话音刚落,两边演播室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女主持人把话筒递给了我:“总书记,新春好!请允许我代表乡亲们向您拜个年!今天能够在视频上同您见面,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回想您在宁德工作期间的日日夜夜,我们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大家都很想念您啊!我虽然退休了,但我经常会去赤溪村走走看看。每次都能看到这里的新进展、新变化。赤溪村脱贫致富今天有如此巨变,我深深感受到您在批示中肯定和弘扬的16个字,那就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总书记啊!乡亲们热切盼望您回宁德走走,到赤溪村看看。谢谢您了!” 为了这一分钟的对话,我琢磨了一个通宵,生怕言不达意,生怕激动之时哽咽…… 我的话音刚落,就听到总书记那亲切的声音:“绍据啊,我看到你也感到很高兴!”第一句话就把我的眼泪催下来了!一个大国领袖,日理万机,不知接触过多少中外人士,居然在多年后能够一眼认出我,怎不令人热泪盈眶呢?那是2010年9月7日,他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莅临宁德视察时接见了我。 “听说你已经退休了,这真是啊,当年还是个小伙子。”习近平总书记抬手指了指屏幕(即我站的地方),亲切地说,“我也记得当年我们一起共同下乡的情况,应该说我们当时下乡还是比较深入的。所以我现在特别注重我们在地方工作的同志能够深入基层,新闻战线的同志也要接地气,深入基层,这样才能了解真实的情况。你几十年前报道的赤溪村的情况,在当时就很有新闻价值。赤溪村今年给我写了信,我看了之后也感觉很亲切。它的历程就是我们全国扶贫的一个历程。我们要很好地总结,而且要不断向全面建成小康继续努力。绍据同志,你在那边也是当地的一个活地图,也是个活字典,应该很好地帮助大家一起,协助大家总结宁德的一些扶贫经验,提供一些实际情况,为下一步全国全面摆脱贫困,建成小康,你还可以发挥余热。” 总书记的讲话让我心潮澎湃,暖遍全身。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工作的肯定与夸奖,也是对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重视与关爱。他能提到30多年前报道的新闻价值,可见他对记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敢于担当的赞赏。 1984年,《人民日报》一版刊登了我的一封来信《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并配发《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引起党中央高度关注与重视,一场波澜壮阔、旷日持久的反贫困事业由此在全国拉开帷幕。赤溪村也因此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从发现贫困到呼吁反贫困,从参与“输血”扶贫到帮助“造血”致富,这32年来,我从未间断过,即使退休了,仍情系赤溪,发挥着余热。 我心里很清楚:我是谁?我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深入实际,秉笔直书,担当责任;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了谁?为了贫困群众早日摆脱贫困,亦为了下一代人不再贫困,一起过上小康的幸福生活。 依靠谁?要用手中之笔坚持不懈宣传,动员和依靠广大干部和社会有识之士,投身扶贫济困事业,同时唤起广大群众的内生动力,共同为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这几天,来自各地的电话、微信及各种信息接连不断,这既是对我的祝贺,也是给我的鞭策。我有信心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的嘱咐,为全面摆脱贫困,建成小康社会,再尽绵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