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即时配送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由于即时配送的复杂性,配送时效的不稳定一度也成为用户体验的瓶颈。随着技术的进步,众多配送品牌都在致力缩短配送时间。 据即时配送相关市场调研,30分钟,是为大部分用户所认可的等待时长,因此,30分钟也被业界认为是即时配送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若配送的平均时长能降至30分钟以内,用户体验将获得质的提升,同时即时配送也将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今年9月,饿了么就宣布旗下蜂鸟配送“准时达”单均时长降至31分钟,这不禁让人开始期待,30分钟这个关口,会在什么时候被突破? 现在,问题终于有了答案,这一次的主角,还是饿了么蜂鸟。 10月24日,饿了么蜂鸟宣布“准时达”服务取得突破,单均配送时长降至29分钟,配送准时率逼近99%。目前,百度百科对“即时配送”的定义为“45分钟内的配送”,此次,饿了么一举将时间缩短了1/3,相当于重新定义了即时配送。
自“准时达”发布以来,这已是饿了么第3次刷新即时配送的速度记录,时效的不断提升,背后是持续优化的配送技术。 据蜂鸟研发负责人介绍,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度学习,蜂鸟配送的人工智能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根据商户的历史数据,蜂鸟系统能准确预测商户在高峰和非高峰期的出餐时间,最大限度优化骑手的送餐规划;同时,系统还会根据骑手的人效、所在位置和持单情况等因素进行研判,结合所在网格的订单压力情况,将现有订单分配给最合适的骑手,并生成配送最佳路径。 以上所有流程,均由蜂鸟系统的人工智能自动完成,这让整个订单流转过程的人为因素降到最低,效率也大大提升。据了解,在目前130万注册配送员中,真正从事管理和调度工作的人员只有300人不到,整个平台的运作,完全由技术驱动。 高效的配送,也让“准时达”的品牌效应逐渐显现。 10月,饿了么对29万名曾使用“准时达”服务的用户发放调查问卷。调研结果显示,高达82%的用户表示,“准时达”标识是影响其下单的原因之一,比例较7月增长5%。
用户的订餐习惯也在“准时达”的驱使下发生变化。数据显示,相较7月,即时点餐和提前30分钟点餐的用户比例从42%大幅增加至66%,提前60分钟以上点餐的用户比例则相对减少。随着对“准时达”配送时效的信心逐渐增强,用户以往提前点餐的焦虑感已显著缓解。
另一方面,能接受超出预计送达时间10分钟以上的用户则从54%下降至36%。用户对送餐迟到的耐受度降低,显示配送服务持续优化,用户对配送时效的期望值也水涨船高。
专家分析,从调研的结果看,即时配送的成熟正使消费者观念发生积极转变,本地生活市场有望实现消费升级。 回顾中国互联网过去20多年的发展,从PC到Web2.0再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每一次基础设施的跃进,都引发新一轮互联网经济浪潮的兴起。同样,作为本地生活的基础设施,即时配送的日益完善,将为下一轮本地生活O2O市场的爆发创造条件。 分析称,在即时配送的催化下,本地生活市场未来将有望通过2个新增长点实现扩张。 1. 新品类。随着即时配送便利性提高,更多正餐以外的品类将被纳入到即时配送的覆盖范围内,如生鲜、商超、药品等细分领域,均可通过即时配送满足用户的日常需求。根据饿了么大数据,去年下单次数最多的用户一年单量达984单,如饮用水、纸巾等不少日用品都是通过外卖平台购买,未来,这种利用即时配送满足即时需求的场景将更加普遍; 2. 增值服务。与传统物流市场一样,即时配送市场同样存在大量长尾需求,像极速达、夜间配、大件运输等特殊需求,可通过增值服务满足。根据易观7月发布的中国即时配送市场报告,单是今年第2季度,整个市场就送出4.5亿单,考虑到全年数以十亿计的单量及相对较高的客单价,即便是长尾需求,其体量也相当可观; 目前,从外卖市场衍生出来的即时配送,已有独立成为另一个千亿市场的趋势,各即时配送品牌也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据悉,除承接饿了么平台订单外,蜂鸟配送自去年起已开始对接第三方平台的配送,如良品铺子、闪电购、麦德龙等食品和商超机构,均已与蜂鸟达成配送合作。未来,蜂鸟“准时达”还将把赔付范围扩展至深夜、恶劣天气等特殊状况下的订单;随着配送调度、路径规划等技术的成熟,单均时长也有望进一步缩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