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2月2日考察宁夏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轰鸣的机器运作声音不时在耳边响起,刺鼻的硫化物味道弥漫在车间内,工人们为发动机铸件砂型涂上绿漆——这是李克强总理2016年2月2日在宁夏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看到的场景。 而就在不足500米之外的另一个车间,一台3D打印机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这个足有一头非洲象大小的“庞然大物”只需一周就能制作出熟练工人需要打磨一个月的砂型。 参观完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车间,李克强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刚才我们看的是‘傻大黑粗’,现在已是‘窈窕淑女’了!这彻底改变了铸造业的形象!” 当天上午,李克强在这家企业停留了近1个小时。对于行程安排以分钟计的总理来说,这么长时间的考察一个企业十分少见。细心观察总理此行,会发现这一站远不是参观几间厂房那么简单,而是关乎“中国制造2025”大布局。 站在宽敞明亮的3D打印车间里,总理语重心长地对现场员工和随行部长们说:“‘中国制造2025’的前途就在于‘+互联网’,广泛集众智、借外脑,不仅可以在全球找到传统产业升级的最好技术方案,实现材料、工艺、模式、人才最佳组合,而且会大大提升效率和效益。要进一步打造更开放的平台,让大中小企业、科研院所都进来,形成聚集效应和创新工场,推动传统制造浴火重生。” 走,我们去你的新车间看看!
李克强2月2日考察宁夏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传统铸造车间。 共享公司前身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国企,三线建设时期从沈阳搬迁到银川,主要从事大型零部件铸造加工。2004年,企业完成改制,实现了员工持股。目前企业客户中不乏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等巨头。 企业负责人彭凡告诉总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纯粹依赖手工铸造的经营利润正在逐年下滑。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强度大、环境差,铸造企业面临无工可用等困境。 这也是铸造业整体的困境。数据显示,作为装备制造的基础产业,中国铸造占世界总产量的60%左右,可谓名副其实的铸造大国。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其中60%左右的多品种、小批量铸件生产还停留在手工劳动为主的作业方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在传统车间里,李克强与戴着口罩、衣服沾满灰尘、手工操作的工人们交谈,并听取彭凡对企业转型的介绍,“这样的生产方式未来三五年会逐步淘汰掉的!” “走,我们去你的新车间看看!”李克强听后十分感兴趣。 3D打印车间完全是另外一番场景:始终保持25摄氏度左右的室温,偌大的车间里只有两名工人,工作只需轻轻敲击计算机键盘。 李克强隔着玻璃仔细观看3D打印机的工作。他还手抓起一把如同细白沙般的打印材料,认真了解制作过程。不同于传统上近40%的废品率,这种材料几乎做到了90%以上的重复利用。目前,共享公司60%以上的产品都可以采用3D打印生产,最小的几公斤,最大可达10吨。 你们正在改变中国铸造业的历史
李克强2月2日考察宁夏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3D打印车间。 虽然新旧车间距离很近,但转型升级之路十分不易。两年前,共享公司以每台数百万欧元的价格引进了德国生产的3D打印设备,随后以每年至少投入5%的研发成本进行自主研发。彭凡告诉总理,自己把家底全部押在这次转型上,“不成功就要回家,这辈子就白干了”。 李克强指出,传统工艺、技工人才、软件积累是基础,通过解放思想,可以以颠覆性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这看起来是瞬间的转变,但没有这个基础也捅不破这层窗户纸。窗户纸捅破了,整个企业就会浴火重生。” 站在由该企业自主研发的3D打印机前,李克强将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研发团队称为“铸造业第一批在中国敢吃螃蟹的人”。当得知企业还通过互联网寻求解决方案时,总理兴奋地鼓励道:“你们虽然只有十几个人,但通过运用互联网,却在利用十几亿人的智慧。这个效率有多高啊!”他进而对随行部长们说,依托互联网,中国制造业完全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今年利润能翻番吗?”总理问。在他身边是一排排由3D打印制作的灰色铸件。 “铁定的!”彭凡自信地回答。他还透露了企业下一步的打算:未来不只是卖产品,还要更多整体出售智能工厂。 “你们在改变中国铸造业的历史。”李克强挥动着拳头说。他寄望这批“敢吃螃蟹”的人打造更加开放的创新平台,与东北等地老工业企业融合,领航中国传统制造业早日实现浴火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