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娱乐 健康 旅游 时尚 文化 体育 区块链

财经要闻

旗下栏目: 财经要闻 股票 理财 民生 银行

史上最高基金清盘潮解码:委外基金大撤退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经济观察报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8-10

  7个月339只!史上最高基金清盘潮解码:委外基金大撤退

  刚刚过去的7月份,公募基金市场清盘公告一封接着一封,风头盖过了基金成立公告。从数字上看,Wind数据统计显示,以“托管结束日期”为界限,7月份公告终止合同进入清算的基金数量达到71只(不同类型份额分开计算),超过同期公告成立的基金数量51只。

  经济观察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2018年以来至7月底,以“托管结束日期”为界限的清盘公募基金达339只(不同类型份额分开计算),是去年全年清盘数量的2.29倍,创出历年最高值。

  自2017年以来,公募基金的市场化清盘正呈现出常态化趋势,既包括基金到期的主动清盘,也包括“迷你”基金的被动清盘。同时,清盘基金中,接受委外资金、机构持有份额较大的“定制基金”占据较大比重。

  记者采访的多位基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基金加速清盘一方面和去杠杆背景下,资管新规的整改需求升温,资金从公募市场“撤退”带来的规模下滑有关,另一方面亦是近年来行业内在委外业务方面竞争激烈所致。

  公募清盘高峰

  7月31日,广发基金发布公告宣布旗下产品广发鑫利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终止合同及财产清算。终止事由为:截至2018年7月30日,本基金已连续6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根据基金合同约定,本基金管理人应当终止基金合同,并对本基金进行变现及清算程序,且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此次清盘也意味着,这只成立于2016年11月份的混合型基金,经过21个月的运行后走向终止的尽头。

  Wind数据显示,广发鑫利基金发行募集金额达2亿元,虽然成立以来保持了11.17%的年化收益,但今年上半年其规模从7.05亿元直线下降至48万元;第二季度其遭遇了约6.279亿份赎回,此赎回份额超过该基金一季度末的6.276亿份规模。

  从持有比例来看,该基金为一只“机构定制”基金,Wind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其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高达99.98%。

  今年以来,类似的基金清盘事件在频繁演绎。

  经济观察报记者统计发现,今年7月份以结束托管日期统计的清盘基金多达71只;而截至7月底,年内清盘的公募基金数量已达339只,较去年同期清盘数量增长1155.56%,并超过去年全年的148只,是去年全年清盘数量的2.29倍。

  回溯历年情况来看,公募基金的清盘也是从2017年才开始大规模发生,记者统计发现,2014年-2016年三年间,清盘的公募产品数量分别仅为6只、53只和34只。

  具体到2018年各月,年内公募清盘数量也是在今年5月份开始增加。统计显示,今年1-3月的基金清盘数量分别为34只、14只和43只,而今年4-6月份的清盘数量则不断分别增至44只、61只、72只。

  而从已公布了《招募说明书》和《份额发售公告》为统计标准,从2014年到2017年,新基金发行的基本数量分别为348只、865只、1202只和1014只。

  对此,德邦基金FOF负责人王群航表示,大量的同质化公募基金产品发行,远远超过了投资者的需求,因此,现在到了清理前几年基金发行泡沫的时候。

  从2018年上述清盘基金的管理人分布来看,清盘产品集中于部分公募机构的管理下。

  统计显示,共有包括博时、长盛、国泰、招商、中信保诚、天弘、鹏华、德邦、华夏、民生加银、泰达红利等在内不少于11家基金公司出现了不少于10只以上基金清盘的情形。

  其中,博时基金的清盘产品最多,达33只。对此,博时基金表示,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债券市场持续震荡,并伴随基金监管的趋严,市场弱势等因素的影响,2017年基金行业产品清盘速度就已明显加快。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积极响应监管及市场趋势、整合优化旗下产品线,在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的前提下,公募基金主动处理旗下到期的迷你基金,未来将进一步集中公司优质投研资源,更好地为持有人服务。

  旗下基金清盘数量排在第二位的是长盛基金,以23只位列第二。记者致电长盛基金,该公司未对清盘基金等相关问题做出回复。

  紧随其后,国泰、招商、中信保诚等基金公司今年以来旗下基金清盘数量均为22只。

  根据清盘规则,公募基金持有人不足200人或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即可进入清盘程序,而不少清盘基金恰恰在上半年经历了规模上的大额缩水。

  记者统计发现,在上述339只清盘产品中,披露了中报规模的158只基金在今年上半年内的规模缩水合计达231.36亿元。

  其中,博时裕晟纯债、博时安慧18个月A、招商招庆纯债A三只基金半年内缩水规模位列前三名,分别达31.98亿元、13.29亿元和9.04亿元。

  此外,亦有部分清盘基金颇为“短命”,例如开始托管于去年底的博时鑫和,在今年4月中旬就遭遇了清盘,其寿命未超过半年。

  机构定制基金的离场

  事实上,年内清盘基金中的多数均为机构大比例持有的疑似“定制基金”。

  经济观察报记者统计Wind数据发现,截至2017年年底,在披露机构持有比例的291只年内清盘产品中,共有195只基金的机构持有比重不低于90%,占比达67.01%;而机构持有比重小于50%的公募产品仅有70只,占比仅为24.05%。

  在上半年资产净值缩水不低于5亿元的11只清盘产品中,除博时安慧18个月A去年底的机构持有比例为78.71%外,其他10只基金的机构持有比例均超过99%,甚至博时裕晟纯债的机构持有比例达100%。

  这种现象并非孤例,与博时裕晟纯债类似,去年底机构持有比例达到100%的清盘基金还有5只,分别为交银瑞景定期开放、民生加银鑫弘、民生加银鑫利纯债、申万菱信智选一年和中欧强惠。

  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2017年的清盘基金中。

  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披露机构持有比例的85只基金中,多达49只基金的机构持有比重超过90%,占比达57.65%。

  机构大比例持有的现象,同样也出现在清盘产品高度集中的上述机构中。

  例如年内旗下产品清盘数量最多的博时基金,其已披露去年底持有人结构的22只基金中,高达10只已清盘基金的机构持有比例不低于99%;无独有偶,长盛、国泰、招商、中信保诚的清盘产品中,分别各有12只、11只、11只和18只产品的机构持有比例在去年底超过了99%。

  记者采访基金公司人士发现,除了到期结束合同的情况外,基金清盘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每只基金需要支付的固定费用相当,若规模过小则会导致该部分费用侵蚀过多收益,同时投资运作的难度也会加大,无论从投资者还是基金公司的收益成本考虑,都会对这些基金清盘;二是委外基金一旦遭到资金方赎回,若市场上找不到其他委外资金,基金公司也会选择清盘。很多迷你基金属于机构定制类的债券基金、混合型基金,转型难度高,清盘也是正常现象,随着迷你基金的增多,选择清盘的基金数量也会上升,但这也是帮助市场良性运转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市场进行优胜劣汰。

  事实上,监管层对规模较小的“迷你基金”的强监管亦成为不少基金公司清盘的动力。根据规定,若基金公司旗下“迷你基金”数量超过10只,将被暂停申报新基金,而某一类型“迷你基金”超过3只,还会被暂停申报同类产品。

  德邦基金FOF负责人王群航认为,当下清盘常态化主要和基金市场去泡沫和委外资金撤退等偶发性原因有关。

  “因为2015年至2016年发行量过多,给市场增加了许多泡沫,所以现在清盘的就比较多;当时很多基金公司发行的产品也在内外部存在高度同质化的问题,利用了前两年审批便利的条件,但市场中需求不足。”王群航表示。“另一方面,委外资金在去杠杆的趋势下,新的资金进不来,那么维持空壳产品对基金公司是成本高于收益的,所以必须把它清掉。”

  一位大型基金公司运营人士对记者表示,相比于在清盘边缘线苟延残喘,拉资金冲量,占用资源,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主动清盘反而是一件好事,可以使基金公司集中精力做出真正好的基金。“就像保本基金、封闭式基金一样,委外基金作为一类基金品种,正在陆续退出历史舞台,任何一家企业的产品都是推陈出新,基金行业同理。”该运营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关婧)


责任编辑:经济观察报
  新尧网所有发布文章由用户提供,与本网无关。发布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xinyao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