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7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定调。“六稳”方针的出台,意味着稳增长取代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去杠杆,成为中国经济的首要目标。 而去杠杆的最新表述,变成“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也就是说,坚定去杠杆的不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去杠杆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但是战术层面肯定需要更多权宜和机变。 今年的经济环境稍显严峻,外部环境中的贸易战威胁成为最大的变数。稍早前公布的中国经济上半年数据,“三驾马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疲软。首先,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上半年增长9.4%,6月增长9%,二季度弱于一季度,而且不再是两位数增长;其次,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增速仅为6%,今年一路下滑;最后,进出口受中美贸易紧张关系的影响,顺差收窄26.7%,进一步影响则存在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毫无疑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比上半年更积极,新一轮大基建潮很有可能在下半年掀起。至于房地产,依然没有“出笼”,虽然表态升级,语气更加凌厉,从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变成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但其实要楼市调控不松口、不放水,房地产市场就仍将维持现状,甚至下沉。 中国经济,向来就是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从来没有一边倒的稳增长,也没有不管不顾的调结构。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要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供给侧和新经济是我们走进新周期的制胜法宝。之于前者,能否进一步盘活存量,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权力放进制度笼子;能否进一步减税降费,减少寻租空间,减少行政干预;能否进一步打开市场,向民资和外资开放服务业,将决定着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厚度和韧性,将决定着中国经济能否市场出清,走进新周期。 之于后者,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新消费,能否交叉、融合成为一个新经济的生态系统,能否推动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和服务升级,将决定着中国经济能否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将决定着中国经济能否跑赢泡沫,能否为诸多改革留出足够空间腾挪。 既然不走旧增长的老路,那就只有继续推进全面深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制度供给和创新,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打开市场空间,激活民间投资,以创新和服务驱动经济,而非之前的“基建+房地产”老办法。归根结底,惟有改革才能让我们的经济结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就像会议所言,“推出一批管用见效的重大改革措施”。 (责任编辑:马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