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被各家银行热推的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出现了“降温”。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数据,截至今年6月末,中资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合约9.21万亿元,较5月末环比下降0.62%,今年以来环比增速首次出现负值。业内专家分析认为,随着资管新规逐渐落地,以及市场利率下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在一定时期内或将进一步缩水。 所谓结构性存款,是指金融机构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 作为银行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产品,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一度呈现井喷态势。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银行业新增结构性存款高达1.84万亿元,远超去年全年规模,去年全年仅新增1.8万亿元。其中,中小银行是结构性存款的发行主力,新增结构性存款超1万亿元。 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表示,资管新规细则没有落地之前,与其他理财产品相比,结构性存款不需要开展风险评估,且结构性存款一般没有门槛限制,因此大幅降低了银行销售的难度。 不过,这些优势面临着重新评估。7月20日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结构性存款业务作出了进一步规范,明确了保本型理财产品按照结构性存款或者其他存款规范管理,并对结构性存款在表内核算、缴纳准备金和存款保险费等方面的监管要求予以明确。“理财新规”进一步要求银行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需具备相应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等。 申万宏源分析师马鲲鹏认为,本次落地细则没有实质性放松,只有存量资产过渡期内操作层面的微调和纠偏。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结构性存款也确有进一步规范的需要。融360理财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很多银行将结构性存款当成保本理财的替代品,而在结构性存款发行量及规模大增的同时,出现了很多假结构性存款,即其中一部分资金并没有真实与金融衍生品挂钩。 从监管角度来看,假结构性存款存在诸多问题。发行假结构性存款,其实是变相高息揽储,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此次“理财新规”要求银行需要有衍生品交易资格才能发行结构性存款,可避免一些无资格银行发行相关产品。 从行业来看,“理财新规”明确结构性存款按表内存款管理,也将在一定时期内使结构性存款产品出现“降温”。另外,在金融去杠杆取得阶段性成果,银行负债端压力持续改善的情况下,未来结构性存款的增量或延续下降态势,尤其对于此前结构性存款产品发行量较大的中小银行来说,在严监管的形势下,需要积极谋求理财产品转型。 (责任编辑:马欣) |